花RM45可查匿名信息者? 網民:我成了冤大頭

2022-07-07

大馬社交媒體最近興起一款很夯,可匿名提問的免費應用程式NGL.link,這款應用程式迅速掀起一股跟風潮,許多網紅和IG用戶都在玩,由於接收者無法得知傳送信息的人是誰,容易引發使用者的好奇心,因此該應用程式也推出了付費查看傳送信息者身份的功能。不過,一名男子花了約45令吉,以為能查出是誰傳送Instagram匿名信息,但換來的只是個似有若無的答案!

《亞視新聞東南亞》先前報道表示,匿名機制的出現導致彼此不會知道熒幕背面和自己聊天的是何人,尤其在收到一些騷擾或不雅提問時,接收方的情緒可能會受到牽動,因此,這樣的匿名機制,有可能並非適合所有人。

付費查找  結果卻令人傻眼 報道指出,有受訪者認為NGL.link只適合給已做好心理準備、接受無論是好壞評論的人。由於收到一則負面的回應而感到懊惱,因此便選擇以付費的方式來查找提問者,但是有用戶經過實測後發現,所謂的提示,籠統到極點。

「我花了近50令吉卻無法得知提名人,系統卻只給出用戶所處在的國家而已!」

另外,也有一名網友近日在面子書分享了他也花了44令吉90仙以找出提問者,但應用程式顯示的提示,讓該名網友感到無語。

該名網友黃韋全日前在抖音分享了他花費44令吉90仙的實測結果,天真以為可知道匿名留言者的身份,結果系統只顯示發送者大概的位置和使用哪一個手機作業系統,頓時感覺自己成了冤大頭。

無論如何,黃韋全較後透露,經過網民在抖音留言提醒,他才發現原來可以在應用程式內申請退款,他也確實在規定的48小時內收到了退款。

大腦只為壞事而設計? 針對匿名提問使用後可能產生的心理負擔,大馬萊佛士大學(Raffles University)心理學系兼大學輔導老師——陳心堅博士表示,人的大腦非常奇妙,他舉例,人在飢餓狀態下時常會自問自答,想了許多想吃的料理,但無論吃了什麼料理都不會太在乎,反倒會因為某餐廳服務差或食物不好吃時,才會銘記在心。

「所以這就跟匿名機制類似,在別人提問眾多的問題或讚賞時,你都不會太在乎,反而是唯一的一個惡評,就會牢牢記在心裡,甚至久久揮之不去;越想不去理會,反而會讓自己因為這件小事而糾結。」

陳博士也指出,希望大眾能多參與實際活動,重拾參與感與快樂;少跟虛擬世界進行接軌,因為人始終還是要活在現實生活。

匿名提問固然好玩和新奇,但大家不妨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已準備好接受來自大眾的匿名提問呢?

匿名社交軟體興起 手機背面當「熟悉的陌生人」


相关文章

  • 特朗普再提高關稅威脅 美日貿易緊張升溫
  • 騙子冒用新加坡國徽偽造文件 越堤族想借錢慘被騙8萬新元
  • 將毒品偽裝成垃圾躲取締 四男女新山面控或死刑
  • 國際遊客人數大幅下降 美國旅遊業倍感壓力
  • 畢丹星在馬國談論新加坡政治可有「踩過線」? 網上掀開一波筆戰
  • 緬甸軍方遣返93名服役未成年人 反駁聯合國報告
  • 涉參與馬國販毒團伙 一名獅城男子被當地警方逮捕
  • 誤信AI虛構旅遊視頻 馬國老夫婦跨州找「纜車」
  • 峇厘島渡輪沉沒仍30人失蹤 印尼救援隊擴大搜救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