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对许多中产家庭而言是一笔必须谨慎考虑的开销,对一家四口出行需求日益增加的林明德(32岁,招聘员)来说尤其如此。他2022年初在“三顾汽车展销室”后,才买了人生第一辆中国品牌电动车,成为新加坡汽车市场小众中的小众。
林明德(右二)2022年初因一家四口的交通需求增加,买了人生中第一辆中国品牌的电动车。(蔡家增摄)
东南亚电动车市场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预计,东盟国家的电动车市场2021年总值近5亿美元(约6.9亿新元),到2027年将增加超过四倍,突破26亿美元。
不过,这个新兴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以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的数据计算,截至2022年5月,新加坡每1000辆私家车中只有约六辆是纯电动汽车。
新加坡注册私家车中,目前有三个与中国车企相关的品牌,包括比亚迪(BYD)、上汽集团旗下的名爵(MG),以及吉利与沃尔沃(Volvo)共同打造的极星(Polestar)。截至去年12月,这三个品牌在新注册的非燃油和非柴油汽车中,占比只有0.014%,总数为228辆。
新加坡电动车市场虽小,但市场增长速度过去三年明显加快。新加坡纯电动车数量2011年至2016年间一度停滞在个位和双位数,但2019年开始破千,过去半年多更是快速增长,从去年12月的2942辆,增至今年5月的4054辆。
与新加坡机构合作设研发中心
中国车企建立品牌知名度
中国车企早在八年前就已看准商机,在新加坡电动车市场埋下种子。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2014年宣布与比亚迪签署联合实验室协议,共同为新加坡公共运输开发电动车系统;2016年,由前进(Go Ahead)巴士集团使用比亚迪制造的电动巴士展开测试;2017年,首批使用比亚迪的全电动德士车队在新加坡公路上开跑。
2022年初以来,中企在新加坡电动车市场加快布局,蔚来汽车6月在新加坡交易所第二上市后,宣布将在新加坡设立一个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研发中心。中国深圳地上铁公司和SMRT旗下子公司Strides Mobility2022年4月宣布合资成立电动车服务公司。
中国车企尝试在新加坡电动车市场抢占先机,其中的动力之一,是为了在电动车领域建立品牌知名度,打破日韩和欧美汽车独霸市场的局面。
林明德原本有一辆日产燃油汽车,他三年前通过电动德士首次接触到中国品牌的电动车,改变了对中国汽车品牌的印象。
学者:以新加坡为起点
中国车企目标锁定东南亚市场
林明德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他的岳父三年前开始用中国品牌的电动德士载客,他当时发现中国汽车质量没有他想像中差,性能和安全性也媲美日韩及欧美品牌;对中国电动车的好印象,深深影响了他今年初的购车决定。
他说:“在新加坡,对中国品牌电动车的评价比较少,所以我选择时还是比较谨慎。之前买那辆日产燃油车时,我只去了展销室一次;这回我走了三趟展销室、试驾了两次才决定购买中国品牌。”
受访学者分析,中国车企最终的目标是潜力巨大的东南亚电动车市场,新加坡只是这场电动车市场争夺战中的起点和辐射点。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客座资深研究员谭小燕博士指出,中国车企能以新加坡作为“测试平台”,测试他们计划在本区域推出的车款。
新跃社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特斯拉(Walter Theseira)指出,新加坡被视为东南亚先进的国际化城市,具有品牌效应。
特斯拉说,在东南亚地区,新加坡在公共政策创新方面也具有领先地位,在推动区域的电动车政策上可发挥一定的作用,率先进入新加坡和东南亚的车企有机会影响政策制定过程。另一个更实际的考量是,电动车一般以中高端市场为目标,而目前只有新加坡的消费水平符合这个市场。
不过特斯拉强调,印度尼西亚、泰国等较大的东南亚国家才是车企真正的角逐地。
比亚迪说,新加坡作为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东南亚具有很大影响力,对想进军东南亚市场的中国车企来说,是一个关键市场。另外,新加坡也注重环保,具备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潜力。
各国车企马印泰设厂
韩国现代汽车在印尼新建造的电动车厂,2022年已开始全面生产。瑞典品牌沃尔沃2022年3月宣布在马来西亚组装汽车。德国的马赛地—奔驰集团计划2022年开始在泰国设立组装电动车。
泰国《中华日报》2021年9月报道,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奇瑞、东风、吉利和长安等中国车企品牌将陆续在泰国推出新车款。
马国公司Fieldman年初宣布与中国长安汽车合作,投资10亿令吉(约3亿2200万新元)在马六甲设厂生产电动车。
吉利则在2017年收购了马来西亚汽车品牌宝腾,目前在菲律宾的销售网点也已达到27个。据了解,吉利的菲律宾销售网点今年底料扩大至40个,届时将达到与丰田、三菱、本田等日系汽车品牌同等的水平。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