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通说
如果你正在或将要吃东西,要么先停下来再读,要么吃完过会再读,否则别怪万事通没提醒你哦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开银行不稀奇,可“大便银行”你听说过吗?额,没错,就是你所理解的那个“大便”。
今年6月,新加坡开了一家大便银行,和普通银行一样,都是自存自用。健康时存下你的大便,生病时取出来吃,治病有妙效。
“大便”这么神奇?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
新加坡竟开了一家大便银行
人们可以自存自用
今年6月,新加坡肠胃病学家David Ong创建了一家粪便银行,人们可以在年轻和健康时存下自己的“ 肠道微生物群的完美样本 ”,等到生病时,再把它移植回体内。
而早在3年前,David Ong就创立了东南亚的第一家 粪便移植库 ——Amili。3年来,Amili收集了多达1000多个粪便样本。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David Ong说,存储大便类似于储存卵子和干细胞。
据悉,他把人们存的大便存放在一家保存脐带血的公司的冷冻室里,每个粪便样本至少放10年,价格高达5500美元。
相比于捐大便能挣钱来说,存自己的大便似乎有点不划算......
但这样的好处在于,用自己的大便相比于用别人的,似乎,额,好受那么一点。
废物变黄金!
粪便移植的确有妙效
如今科技发展飞速,人们对于疾病治疗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先进。除了早前热议的存储脐带血,现在还出现了存储大便。
粪便移植,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背后有着坚实的免疫学、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大量的实验研究。总之,“吃屎”还真的能治病。
是不是画面感一下子袭来?!顿时觉得有些反胃。不过所谓的粪便移植不是让你直接吃“大便”,实际上是移植“肠道微生物”。
一般是采用口服胶囊、或采用直肠灌入的方法,将一个人的粪便转到另一个人体内。
这样一来,捐献者肠道里的有益微生物就可以移植给患者,通过微生物来治病。
大便收集困难多
“大便银行”应运而生
既然大便有这么多用途,那该怎么收集它们呢?
其实,收集大便也面临着很多困难,毕竟符合条件的健康便便不好找,筛选捐赠者很复杂、成本高而且巨耗时。据了解,大便捐赠的成功率只有区区2.8%!
试想,废老半天劲儿,就得到一点点宝贵的“黄金”,确实不易。于是大便银行应运而生,和普通的银行原理一样,就是上文所说的自存自用。
这相比于大便捐献者与使用者不同的情况而言,能规避很多风险。因为移植他人的粪便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暂时的不良反应。另外,捐赠者也可能把潜在的疾病传播给患者,这就得不偿失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