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通說
如果你正在或將要吃東西,要麼先停下來再讀,要麼吃完過會再讀,否則別怪萬事通沒提醒你哦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開銀行不稀奇,可「大便銀行」你聽說過嗎?額,沒錯,就是你所理解的那個「大便」。
今年6月,新加坡開了一家大便銀行,和普通銀行一樣,都是自存自用。健康時存下你的大便,生病時取出來吃,治病有妙效。
「大便」這麼神奇?這裡面究竟藏著什麼秘密呢?
新加坡竟開了一家大便銀行
人們可以自存自用
今年6月,新加坡腸胃病學家David Ong創建了一家糞便銀行,人們可以在年輕和健康時存下自己的「 腸道微生物群的完美樣本 」,等到生病時,再把它移植回體內。
而早在3年前,David Ong就創立了東南亞的第一家 糞便移植庫 ——Amili。3年來,Amili收集了多達1000多個糞便樣本。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David Ong說,存儲大便類似於儲存卵子和幹細胞。
據悉,他把人們存的大便存放在一家保存臍帶血的公司的冷凍室里,每個糞便樣本至少放10年,價格高達5500美元。
相比於捐大便能掙錢來說,存自己的大便似乎有點不划算......
但這樣的好處在於,用自己的大便相比於用別人的,似乎,額,好受那麼一點。
廢物變黃金!
糞便移植的確有妙效
如今科技發展飛速,人們對於疾病治療的研究也是越來越先進。除了早前熱議的存儲臍帶血,現在還出現了存儲大便。
糞便移植,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背後有著堅實的免疫學、微生物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大量的實驗研究。總之,「吃屎」還真的能治病。
是不是畫面感一下子襲來?!頓時覺得有些反胃。不過所謂的糞便移植不是讓你直接吃「大便」,實際上是移植「腸道微生物」。
一般是採用口服膠囊、或採用直腸灌入的方法,將一個人的糞便轉到另一個人體內。
這樣一來,捐獻者腸道里的有益微生物就可以移植給患者,通過微生物來治病。
大便收集困難多
「大便銀行」應運而生
既然大便有這麼多用途,那該怎麼收集它們呢?
其實,收集大便也面臨著很多困難,畢竟符合條件的健康便便不好找,篩選捐贈者很複雜、成本高而且巨耗時。據了解,大便捐贈的成功率只有區區2.8%!
試想,廢老半天勁兒,就得到一點點寶貴的「黃金」,確實不易。於是大便銀行應運而生,和普通的銀行原理一樣,就是上文所說的自存自用。
這相比於大便捐獻者與使用者不同的情況而言,能規避很多風險。因為移植他人的糞便後,患者可能會產生暫時的不良反應。另外,捐贈者也可能把潛在的疾病傳播給患者,這就得不償失了。
相關數據也顯示,用自己的大便就是比陌生人捐贈的大便更好、更安全。
大便銀行引熱議
你認同這種方式嗎?
大便可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哮喘、炎症性腸病、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等。
很多網友對大便治療疾病的方式議論紛紛,有人難以接受,也有人覺得這是醫療的進步。
有網友表示:現在的科技真是發達,不僅能存臍帶血,還能存糞便,真是大開眼界!
還有很多面臨肥胖困擾的小夥伴眼前一亮:吃「大便」聽著確實有點噁心,但若是能讓我變瘦,我還是能夠忍一忍的。
通心粉們,關於新加坡的大便銀行,你們有什麼看法嗎?你們會存下自己的大便以備不時只需嗎?歡迎留言區留下您的想法哦~
- The End -
#今日匯率
1 新元 = 4.7794 人民幣
1 人民幣 = 0.2092 新幣
(*截稿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