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晚年直言:虽然新加坡是华人国家,但它不会“回归祖国”

2022-07-12     缘分     30680

李光耀晚年直言:虽然新加坡是华人国家,但它不会“回归祖国”

李光耀晚年直言:虽然新加坡是华人国家,但它不会“回归祖国”

敬而远之的李光耀

1987年,李光耀来中国访问。在他访华的行程中,有一项是到北京恭王府参观。当时恭王府归文化部管辖,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奉命亲自前去陪同参观。

王蒙后来回忆,这次见面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和李光耀谈话时,由于英语并不是很好,所以说着说着就会从英文变成中文。而他每次说中文,李光耀都会说:“English,please.”意思是“请讲英语。”

王蒙一度以为这位新加坡的华人总理不懂中文,但事实上,他后来才发现李光耀的中文很不错。

曾在外交部担任外事翻译的章含之也回忆过一件关于李光耀的事情:

1976年5月12日,李光耀访华见到了毛主席,按照一般的惯例,外国元首在和毛主席见面后,第二天《人民日报》都会在头版头条刊登会见的消息与照片。

但第二天李光耀看到《人民日报》后,他就向华国锋总理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你们刊登这条消息和照片前,不征求一下我是否愿意?”

华国锋回答:这是我们的惯例。

但李光耀仍坚持在刊登消息和照片前应该先征得他的同意。

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察觉到李光耀对中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光耀:新加坡的繁荣建立在沼泽之上!

在李光耀执掌新加坡的数十年时间里,“危机感”这三个字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

从新加坡独立之日开始,李光耀所面临的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新加坡的国家安全。如果连国家安全都无法保障,其它问题将失去讨论的基础。

新加坡的诞生就是危机的产物,当时马来西亚的领袖东姑无法控制奉行“马来人至上”的激进派,导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矛盾日益恶化。

到1964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种族冲突,共造成23人死亡,454人受伤。而冲突的双方正是马来人和华人。此事也是推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分道扬镳的一个重要事件。

但分道扬镳并不意味着安全,反而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危险:很多马来人都坚信,新加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麻烦。另外一些马来人则认为,新加坡的独立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应该对他施以严厉的打击,直到他屈服。

李光耀晚年直言:虽然新加坡是华人国家,但它不会“回归祖国”

对于马来西亚,李光耀长期怀有一种深深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不仅是利益上的不信任,还有智识上的不信任。李光耀认为,那些激进的马来人随时可能失去理智,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来。

李光耀后来回忆,如果当时东姑遭遇不测,让激进派的领袖敦拉扎克上台,新加坡将可能遭遇灭顶之灾。但好在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所以,为了让马来西亚不敢轻易向新加坡发起攻击,李光耀说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新加坡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以此得到安全上的保障。

李光耀深知,要想在“东南亚民族主义新兴国家的冷酷世界里求存”(李光耀语),没有国际秩序的约束是不可能的。

孤军奋战的新加坡有可能在短期内不败,但长远来看它终有一败。大国可以承受很多的失败,但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家来说,任何一次失败都可能是致命的。

李光耀晚年直言:虽然新加坡是华人国家,但它不会“回归祖国”

当然,李光耀也需要整顿新加坡的军事力量。

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李光耀把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吴庆瑞任命为内政兼国防部部长。他们迅速组建了17个营的兵力和14个后备营,并组建了自己的海军、空军,从国外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海陆空装备。

李光耀在2010年8月的一次演讲中说道:

“没有强大的经济,就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强大的国防,新加坡就会受制于邻国,或者变成一个附庸国家。”

在他的这句话里,经济是服务于国防的。

即使在李光耀执政末期,新加坡已经成了亚洲仅有的四个发达国家之一,但李光耀的这种危机感从未消退。

一次访问完新西兰后,李光耀对他的同僚们说:“我敢保证,100年后新西兰依旧绿草如茵,但那时新加坡还存不存在,我不敢保证。”李光耀反复提醒新加坡人:“新加坡就像是一座耸立在沼泽上的80层高楼”,它的繁荣是脆弱的,“醒醒吧,我们生活在一个成人的世界里!”

李光耀晚年直言:虽然新加坡是华人国家,但它不会“回归祖国”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