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2萬4503個實體企業結束營業,與去年同比增加了3%。
這些「熄燈」的企業都集中在三大領域,依序為:
專家:今年挑戰更艱巨
可能因為如此,今年上半年新設立的企業中,零售和飲食業企業同比也呈下滑趨勢,分別比去年少了43%及22%。
普華永道新加坡戰略顧問與周轉組共同主管合伙人維沙爾·塔普利亞爾告訴《海峽時報》,疫情暴發後,零售業產生了變化。更多消費者已轉向電子商務平台,導致零售業者持續面對數碼平台的競爭。
綜上所述,儘管我國政府會給予援助,讓企業緩衝防疫條例帶來的影響,但業者目前要對抗的不僅僅是疫情帶來的衝擊,也要「迎戰」其他多方面因素,包括供應鏈中斷、能源短缺、油價上漲、地緣政治不穩定等等。
維沙爾說:
「由於大部分的經濟援助措施已結束,企業就得直接承受這些局勢變化帶來的衝擊。因此,停止運營的企業比新設立的企業還要多,不算是意料之外。」
哪些領域依舊「生意興隆」? 各領域的發展各不相同,有表現不佳的領域,自然就會有「東山再起」的。
維沙爾補充說,今年料有更高數量的公共領域計劃將執行,這也為建築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需求。
「這些領域也是最不受疫情造成的供應鏈問題所影響的。」
運營成本高 企業「關多開少」或將成新常態? 誠如專家所分析,疫情帶來的影響只是一部分,今年上半年俄烏戰事暴發以來,已引發了一系列可能導致企業運營挑戰的「致命」因素。
運營成本攀高的同時,商店租金也可能增加,又不巧遇上全球通脹,不僅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削弱了企業活力和經濟增長潛力。
長遠來看,這些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如果過不了這些坎,與其繼續淌血,及時結束營業「止血」可能是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