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寻根 探索求新——新加坡舞坛新景

2022-07-13     缘分     21061

溯源寻根 探索求新——新加坡舞坛新景

溯源寻根 探索求新——新加坡舞坛新景

编导米娜(左二)、巴斯卡夫人和蔡为仲为《梁祝》演出谢幕

大疫期间,喜爱舞台艺术的人,宅家在网上观看戏剧、舞蹈或音乐演出录像,或是观看网上实时直播的节目,已经逐渐成为不得已但需要接受的选择。从业者也不得不调整思维与工作方式,学习新的传播作品方式。不过,网上播出无法替代观看现场演出时,那种演唱者与观赏者在同一空间直接交流的全息体验所能达到的剧场效果。因此有些执著于以实体演出的艺术团队,宁可等待时机到剧场演出,与观众共享同一个空间相互交流的经验。尽管因为座位要间隔开来,人数会较少,2021年几台华、巫、印族舞蹈演出,再次证明实体演出比直播节目更有艺术魅力与冲击力。这几台最近呈献的舞蹈节目,凸显了舞者回望历史、溯源寻根、探索求新,出版书籍的愿望与努力,为2021年的新加坡文化景观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已故印族舞蹈家巴斯卡在1958年首演的名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加坡舞蹈史上最早的跨文化舞剧作品之一。最近,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巴斯卡艺术学院合作,邀请了已故舞蹈家巴斯卡旅居美国的女儿米娜(Meena Bhaskar)回国,再度把梁祝故事搬上舞台。米娜自幼随母亲习舞,她获得好评的作品包括由东盟十个国家于1998年合作演出的舞剧《罗摩衍那》。米娜也是巴斯卡艺术学院美国加州分院的艺术总监。这个新版本的舞剧,是她在选读了几个英文版本的梁祝故事书,筛选情节后编创出来的舞剧。

跨文化解读《梁祝》的审美趣味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跨文化解读。编导米娜以印度波罗舞蹈将梁祝的故事编成100分钟的三幕舞剧。这个全女班的阵容,是巴斯卡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两代舞蹈员。既然以波罗多舞蹈的形式演出,表现形式一定要从这个特定艺术舞蹈系统的要求出发,以称为araimandi的屈膝半蹲半“坐”的基本姿势、髋外旋、三角形为主的几何图形造型、快速变动身体中心与手语(mudras)、随节奏(tala)、旋律(raga)与手眼身法步(跺脚)的整体配合来演绎故事。舞蹈员除了要有效运用这些印度舞纯舞蹈(tritta)技法外,也要随着歌曲字义和音乐,以眼睛和面部表情传达内心感情。这部分的表演,称为nritya。这部舞剧的主要舞蹈员,两种技法都掌握得成熟。例如祝公远与乔装成算命先生的祝英台的那段戏,两个舞蹈员人物的情感表达(nritya)清晰。英台的急切和员外的疑虑,能让不懂淡米尔语歌词的观众也一目了然。

为了显现这个舞剧取材自华族民间故事,编导选择了在服饰、头饰、音乐、指法、动作方面,巧妙融入华族戏曲、舞蹈和音乐的元素。但是,波罗多舞蹈有很多手语与指法,舞剧的演员只能穿上没有水袖的戏曲服装。若有水袖,无法做快速变化的手语。员外帽子与女角头饰虽然是戏曲的装扮,却不能穿戏曲演员的靴或鞋,而是赤足上阵,否则无法戴上脚铃,也无法跺脚。也许观赏时起初不习惯,但观众很快就被精湛的印度舞吸引而接受华、印合璧的装扮。

1958年巴斯卡艺术学院首演版本的叙事结构,以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依据,而新版舞剧在剧情安排方面不太一样,加重了梁祝同窗好友们的戏,两段学堂的大群舞,最为出彩。其中一段是有些同窗觉得祝英台扭扭捏捏,不够阳刚,以石投水的游戏,看看“他”多有力气,故意为难祝英台。梁山伯对他们的恶作剧不以为然。为了保护好友,带“他”离开那群一片喧哗的同窗。群舞演员nritya的表演功力发挥了作用,让这段戏妙趣横生。整部舞剧,梁祝的扮演者情绪酣畅饱满,舞技最娴熟。

溯源寻根 探索求新——新加坡舞坛新景

梁祝化蝶为舞剧画上圆满句号

新加坡马来舞蹈史的“活标本”

如果说印度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老戏新编,传承先辈创新开拓的精神,宋赛儿美丽遗产艺术团版本的《舞蹈宝石荟萃》则是一台以活态传承概念为切入点、重现马来舞前辈早期编导独树一帜的作品的一次舞蹈史展览会。这个创立于1977年的舞蹈团,这次把五十年代以来(包括轻快的joget、柔和的asli、典雅的inang、富有活力的zapin)不同节奏类型的马来舞蹈,还原其本真样貌呈献给观众,提供了一次完整观看新加坡马来舞蹈史“活标本”的机会。

溯源寻根 探索求新——新加坡舞坛新景

《舞蹈宝石荟萃》的舞蹈编排非常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

《舞蹈宝石荟萃》充分运用淡滨尼天地的节日艺术剧场的设备,在屏幕上配合舞蹈内容,放映昔日蕉风椰雨的村景图片,把观众带进历史时空。视频也播出由玛丽娜·尤索夫创作背景的介绍、两个编舞者廖春远和杨金龙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创作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有史料价值的资讯。这个近100分钟的展演,重演了印尼华人舞蹈家廖春远自1957年到1965年教导希梨瓦那马来文化团(Sriwana,成立于1957年)和南洋大学学生的9个节目。新加坡芭蕾舞学院出身的杨金龙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国家舞蹈团编导的两个舞蹈和印尼舞蹈家Nasrun的一个作品,完整地呈献出许多年轻马来舞蹈爱好者不曾看过的包括《丰收舞》《椰壳舞》《盘子舞》《雨伞舞》《食物盖舞》《衣裳舞》《海角之花》等等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当年华人艺术团体如艺术剧场、南大戏剧会、马来亚艺术剧院学习演出过的马来舞节目。这些舞蹈,在浓厚的生活基础上完成艺术升华,动律优美,有灵活性、即兴性、柔韧性、形象性的特点。过去华人团体演出这些节目,也促进了进华、巫社群的文化交流。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