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敏也建議政府,提供業者額外補貼或提供稅務優惠,來填補因匯率浮動而造成的損失,以此鼓勵業者進貨填補市場需求缺口。
黃思敏通過文告指出,目前基本藥物如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及兒童的傷風抗敏藥等,均在市面上面對嚴重供不應求的窘境,而政府醫院的供應也呈下滑的跡象。
也是吉打峇甲亞蘭州議員的黃思敏指出,不少民眾申訴,不少藥物即使遍尋多家藥劑行都無法買到。雖然衛生部長凱里上月出面淡化問題嚴重性,要求民眾不要恐慌。然而,這些日子以來藥物短缺問題,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無論政府機構還是私人藥劑行都沒有穩定的藥物供應。
黃思敏說,據他了解,由於國內藥物供應大多仰賴進口,藥物短缺是因一系列因素包括俄烏戰爭、中國封城、原材料短缺及物流問題而受影響。此外,短缺的原因還包括令吉對美元的兌換率持續走高,業者避免虧損而減少供貨。
黃思敏指出,長期而言,馬來西亞有必要在本土開發新的藥物供應鏈減低外部影響,確保國人擁有充足的藥物資源。另外,公立及私立醫療系統必須建立信息共享管道,儘可能獲知藥物需求的完整信息,以此調節生產和供給來避免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