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早前鬧「雞荒」,導致當局暫停出口雞隻來穩定供應,就連一水之隔的新加坡也受到波及,向其他國家增加貨源。作為最普遍的家禽之一,為何馬國雞隻供應會出現短缺?
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引述節目《Talking Point》 報道,馬國每個月需要6900萬隻雞來滿足國內市場,但從今年2月起就開始滑落,到了4月更滑至每月供應的15%以下。
外勞薪金成本增加
為了穩定馬國雞隻供應,當地政府宣布從6月起暫停每月出口360萬隻雞,直到國內的雞隻價格和供應穩定為止。然而,在柔佛州經營養雞場長達六年的雞農達英(Daing Mohd Haidir)認為,這項禁令對他們的幫助不大,主要是因為要面對勞工短缺和雞飼料成本上漲的問題。
他解釋,雞場向來依賴客工運作,但他們在冠病疫情期間被遣送回國。即便馬國已經重開邊境,當局從3月起,把每月最低薪金調高25%到1500令吉(約473新元),讓他大喊吃不消,沒有能力再引進新一批客工。
飼料價格翻倍增加
報道指出,馬來西亞每年需要大約200萬公噸的飼料來養雞,但因為玉米等穀物的生產耗時且昂貴,當地幾乎全部從阿根廷、巴西和美國等國家進口飼料,加上冠病疫情和俄烏戰爭等外在因素,飼料的出口價格也已經翻倍。
在達英所經營的養雞場,飼料占了養雞成本的70%,單單是一袋50公斤的雞飼料要價120令吉,比兩年前上漲了33%。他直言,如果飼料的成本下降,那麼生產成本也會下降,農民就有能力生產更多的雞。
數千隻雞因染病而死
達英也補充,在每個雞隻養殖周期中,大約5000隻雞通常會因為感染因大腸桿菌(E. coli)或「新城病」(Newcastle Disease)等細菌而死亡,而這相等於7000令吉(約2202新元)的損失。
另一方面,變幻莫測的天氣也會影響到雞的質量,因為它們需要在特定溫度的環境下成長。他表示,在炎熱的天氣時,除了在養雞場裡開風扇外,也會讓雞隻食用維生素來降低體溫。
自動化封閉式雞舍 有助優化運作
目前,達英只經營十間雞舍,比疫情之前少了五間,藉此節省開銷。據他了解,當地有三到四家規模中等的業者因為成本飆漲而停業,進而導致馬國雞隻供應減少。
為了解決勞工短缺和成本飆漲的問題,馬國博特拉大學三年前就試行自動化的封閉式雞舍。雖然建造成本為75萬令吉(約24萬新元),比開放式雞舍多出50%到60%,但在這裡飼養的雞隻,只需32到35天就能達到市場所需的重量,而且只需少數員工就能照顧大量雞隻,既能降低養雞成本,也能減少人畜共患疾病的風險。在溫度控制方面,天氣熱時也會自動開啟風扇。
學者:出口禁令延長 雞農損失更大
馬國政府早前表示,當地的雞隻供應和價格已經穩定。自2月以來,當局已經向雞農派發總值11億令吉(約3億4600萬新元)的津貼;大多數雞肉價格,目前也少過政府設下的頂限,也就是每公斤9.40令吉(約2.96新元)。
馬國經濟學家費利托(Carmelo Ferlito)認為,雖然當局優先滿足馬國的需求,但延長出口禁令最終會造成更多的短缺,因為此舉等同拿走了雞肉生產商的另一個盈利機會來源。
「與其說馬國國內有更多的雞肉,不如說整個國家和(用於)出口的雞肉會更少。」
他也表示,越快恢復出口越好,不過他估計這要在馬國政府取消肉雞訂價後才會發生。
馬國政府近期表示,從7月1日起,西馬肉雞的頂價從每公斤8.9令吉調高至9.4令吉(約3新元),而馬國政府估計肉雞和雞蛋津貼費用高達3億6950萬令吉(約1億1600多萬新元)。
新加坡食品局數據顯示,我國去年有大約34%的雞肉進口自馬來西亞,其中大部分是活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