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2022-07-18     缘分     42364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原文收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课题组“十四五”时期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研究新加坡章节。

经课题组同意,现公开发表。

01 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岛国,面积仅有728.3平方公里,人口570万,没有任何天然资源。同时,新加坡还是一个华人占主体的社会(约为总人口的74%),原为英殖民地,1959年实现自治。为争取生存与发展空间,1963年与以马来人为主体的马来亚合并,组成马来西亚。由于种族矛盾激化,1965年新加坡被马来亚“踢出”马来西亚联邦,被迫宣布独立。当时新加坡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安全没有保障,发展没有腹地,内部存在严重的种族冲突。李光耀曾将这段时期的新加坡称为“只有心脏,没有身体的经济体”。当时,大多数人都倾向认为新加坡必然失败。

不过,新加坡仅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从第三世界城市跨入第一世界城市(主要指标变化见表1)。首先,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350美元(低于同区域的菲律宾),2020年达到58,819美元,亚洲排名第一。其次,早在1985年左右,新加坡就已基本消灭贫民窟、种族村,也没有无家可归者。第三,新加坡也常年被经济学人、美世咨询等知名机构评选为亚洲最宜居的城市。他们在评估新加坡的宜居水平时,特别指出新加坡排名名列前茅的原因,主要是新加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活力、一流的基础设施(地铁、市内交通、通信和智慧城市等)、花园城市的良好环境、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以及良好的互联互通水平。

新加坡城市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哪些支撑性的基础理论或范式?各类政策如住房、交通和园林绿化等是如何演进变化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值得参考?新加坡的城市建设经验对中国城市有哪些启示?本文将讨论这几个基本问题。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02 城市建设基础理论

(1)政府主导开发

新加坡建立之初,由于市场小,经济活动主要依靠传统的转口贸易,城市建设规模很小,导致本地的私人建设力量如承包商等力量很弱,难以满足新加坡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需求。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政府需要节约建设成本,使得许多项目,尤其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或类似公共产品的项目如公共住房、交通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建设难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第三,深受传统儒家影响的新加坡管理者们,深信政府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有天然的、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也是政府以民为本的根本遵循。

新加坡政府相信,资本永远是逐利的,在涉及重大民生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开发,如工业园区、住房、交通、环境、园林绿化、城市更新等,如果完全交由市场主导,可能产生以下四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私人部门或无法完全按照政府的意图和节奏供应急需的“城市产品”,从而影响政府对居民的政治承诺。其次,在有限的政府财力条件下,建设的质量无法完全保障。第三,无法兼顾长期利益,避免“重建设、轻维护”、“重外延、轻内涵”等现象。最后,增加了私人开发部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成本。

因此,新加坡对于涉及长期性、基础性或普遍性的“城市产品”供应,如住房、交通和环境等,借鉴的是凯恩斯的国家(政府)干预理论,而不是在西方国家城市占据主导的自由市场理论。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建设模式,政府不仅提出发展战略和规划蓝图,还负责组织动员、协调推进、以强有力的制度、法律、组织和财力等推动政策实施。更重要的是,在规划方案的执行中政府善于统筹和协调相关部门、机构,使政府有机统一迈向城市国家共同的政策目标。

(2)长远规划

新加坡土地有限,既要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用地需求,又要满足国家层面的用地需求如国防、水源供应、港口和机场。同时,一些短期对新加坡有利的开发建设方案或项目投资,从长远判断不一定是最优的。坚持内涵而不是外延扩张的精细化发展模式,也要求提前预判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及路径,以未雨绸缪;这样做,还有利于平衡和协调不同政府部门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立场。

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比如泰国的曼谷、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和菲律宾的马尼拉等,由于缺乏长远考量,要不缺乏长远规划,要不无法坚持落实长远规划,导致城市的发展比较凌乱,缺乏清晰方向,民众获得感较新加坡民众来得差。新加坡一直极力避免这些“邻居们”犯的错误,成功走出一条不同于这些城市的一条新路。

因此,在政府主导开发的助力下,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长远规划,并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大环境,后小环境;先长期,后短期”的基本理念。从1965年开始到1985年,新加坡依据1971年概念规划(1967年开始制定,确定了新加坡现在的城市骨架),完成了市区更新、快速路网、地铁、组屋市镇、裕廊工业园区、雨污分流地下管网等大型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3)可持续发展:

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发展目标

新加坡独立时,政府面临资源局限、 基础设施匮乏、经济停滞和高失业困境, 引进外资是推动经济的唯一办法。为此,李光耀提出将新加坡建设成清洁、绿化的城市,使之区别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邻国,为竞争获得外资集聚比较优势。由此,花园城市运动逐渐展开,“花园城市”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另一方面,虽然新加坡降雨充沛,但由于缺乏战略纵深,无法储存足够水源,所以城市长期缺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水、空气和土壤的保护成为城市决策者的共识;许多新加坡人也接受这样的理念,即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因为对所有新加坡人而言,新加坡是他们的唯一家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