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2022-07-18     缘分     42362

同时,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多语言的复杂社会,早期的种族冲突让新加坡社会付出过沉重代价。如何让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造福所有新加坡人民,是当时的决策者思考的又一问题。

因此,新加坡政府特别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发展。而这个理念的产生要早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李光耀先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强调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化,让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兼容。1972年,新加坡就成立了环境部,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环保部门的国家。

(4)城市规模经济理论

城市规模经济理论阐述了从城市规模经济出发,寻求城市的最佳规模及内部的网络等级。新加坡人口规模不大,本地市场小。在确定重大项目获基础设施规模时,特别注重考虑经济和技术可行性,以确定一个合理发展的规模。比如,上世纪70年代初,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领导团队开发新镇时,就提出不能照搬西方新镇模式,必须按照新加坡的情况,因地制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确定了20-30万人口为新加坡组屋新镇的人口规模区间。少于20万人口,市镇内部的商业等设施无法支撑;但一旦超过30万人口,又会带来交通压力。

在确定城市的规模方面,刘太格博士等提出300-500万人口,是一个城市理想的人口规模。一旦超过,城市就变得臃肿,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在新加坡1991年概念规划中,为建设城市规模过大可能的不利影响,新加坡提出“去中心化”的发展思路,将非核心的商务功能较均衡分布到新加坡的东部、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一个中央商务区(CBD,在新加坡南部)和另外四个片区中心。每个片区中心约有100万人口,相当于马来西亚名城—槟城的规模。片区之下共有25个新镇(图1),每个新镇约有20-30万人口,各新镇再细分为小区(约有2万人口)和组团(约2500人)。这些不同层级的城市单元,以计算过的合理规模为依据配套相应设施,辅以便捷的交通,有效满足了新加坡居民“衣食住行”等需求。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03 城市建设政策沿革

(1)住房建设政策沿革

在新加坡,住房政策由新加坡国家发展部负责制定,其中所属建屋发展局专责公共住房为主的市镇规划及建设,市区重建局负责私人住房用地规划、土地供应和设计方案审查。通过这样的机制设计,确保新加坡的住房从规划、建设和后期的管理均由政府主导,私人部门仅发挥辅助作用。

同时,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共同合作,在总体规划层面确定各个市镇布局、规模和面积等—每个市镇容纳20-30万人口,10平方公里左右。同时,新加坡的新镇规划建设,既解决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居者有其屋目标,又确保各个社区配有良好的商业、环境等“硬件”(hardware),配以和谐的邻里关系等“软件”(sofeware),实现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心件”(heartware)建设目标。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住房政策随着新加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也不断的更新演化,以适应新时期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按其建设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0年到1980年代初期,新加坡政府提出并落实“居者有其屋”政策,目标是“在新加坡鼓励实现有产民主制”。建屋发展局将新建的组屋出售给买不起私人住房的中低收入群体。政府还规定,购买组屋只可用于自住,并且限购一套。1968年,《中央公积金法(修正案)》允许居民购买组屋时,使用公积金支付首付和还月供。这个阶段的住房政策注重与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结合。比如在1964年出台的联合抽签制度允许父母与已婚子女一同申请毗邻的组屋。1982年,根据“多代同购优先配房计划”,申请几代人同住家庭较其他家庭可享有优先购房且贷款期限更长。这些都是为了提倡尊敬与孝顺的传统价值观。同时,允许居民以公积金支付首付和月供,有利于培养居民的工作纪律性,因为公积金的缴纳是与其工作息息相关的。如果是因不努力工作而失业,也就失去支持供房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第二阶段,组屋翻新计划(upgrading programme)。到上世纪80年代末,大多数组屋已有20多年屋龄;加上早期受资金、设计水平等制约,组屋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高,部分社区的环境也开始退化。为了藏富于民,并且持续改善居民的内外部生活环境,建屋发展局推出一系列的组屋翻新计划。翻新所需的资金由政府和居民共担,但政府承担的比例高达95%。这些持续的翻新计划,缩小了老旧组屋市区与新建组屋市镇的物理差距,吸引年轻家庭到老旧社区,确保居民的房屋价值随新加坡经济发展水涨船高。

第三阶段,再创我们的家园(remaking our heartland)。有别于早期的组屋翻新计划,再创我们的家园计划不限于某个组屋单元、楼栋和邻里层面,而是对整个组屋市镇进行整体性改造,赋予每个被改造市镇特色定位,成为该市镇居民引以为豪的家园。

(2) 交通建设政策沿革

第一,从1971年开始,在规划层面,新加坡的交通建设就与土地利用长远规划紧密结合。彼时的交通建设政策由交通部主导,优先领域是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路网。当时新加坡交通部的长远计划是建设方格式高速公路和适当的公路阶梯制度。在阶梯系统中有高速公路、主干道、次干道和地方道路,快慢分流,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满足不同的交通需求。车辆可沿着高速公路,从一个地区直接到达另一个地区,而后从一处交叉口转入主干道再折入地方道路,进入生活小区抵达目的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