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馬來西亞政治人物跳槽問題蔚然成風,政治青蛙湧現,使當地民主體制陷入信任危機。
自2018年大選結束後,馬國共有多達39名國會議員倒戈跳槽。在222名議員當中,跳槽者占了18%,直接導致政權頻繁更迭,四年內就換了三位首相。
這些政治亂象引來當地選民極度反感,政治光譜兩端的各大政黨也都曾因黨內同志倒戈相向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各種因素疊加,總算促成醞釀多時的反跳槽法案提上日程。
新法案兩點引起網民質疑 綜合馬國媒體報道,馬國政府今日(18日)將反跳槽相關修憲草案提呈國會。由於涉及修憲,該法案至少需要三分之二或147名國會議員的支持才能通過。目前馬國下議院共有222個席次,但其中兩席懸空。
反跳槽法案的基本原則為議員跳槽後將失去議員資格,相關選區將懸空並擇日舉行補選。
不過,此次新法案有兩個值得關注的重點:
有人擔心,早有離心的議員大可利用新跳槽法的漏洞,不主動辭職,但卻透過各種方式在黨內製造麻煩,刺激原屬政黨,逼使後者開除他們,以此保留議員身份。
第二點,則無疑會讓人想起馬國兩年多前的那場政治風暴。
2020年,希盟政府倒台的導火線,是慕尤丁率領土團黨脫離希盟,轉而與其他勢力合作,慕尤丁也在當年政權易手後,成為首相。
前車之鑑仍歷歷在目,新法案能否處理這類「整組政治青蛙」一起跳槽的問題,恐怕得暫時畫上一個大問號。
他們認為,這是避免政黨掌握過大權力的合理舉措。若人民代議士在新法案下為合乎黨意而噤聲,反跳槽法案最終反而會導致馬國陷入獨裁的漩渦里。
選民可發動程序罷免議員 分析員:更能體現還政於民精神 也有一些分析認為,相較於反跳槽法案,罷免制度或許更能處理馬國的政治跳槽風氣。
罷免制度,即某個選區的選民能發起對該區議員的罷免程序,一旦跨過罷免所需的票數門檻,就可以將該選區懸空,進而形成補選,選出新的議員。
有者認為,罷免制度更能體現還政於民的精神,選民能主動將不適任的議員趕下台,而非將這份權利交由政黨掌握。
「只要這些政黨分野下根本的不平等沒有改變,那反對黨議員就一直都會有轉換陣營的動機,甚至更糟的是,執政黨議員為了能成為部長,說不定還會與反對黨議員合作,拉倒他們自己的政府。」
馬國反跳槽法案的其他重要內容還包括以獨立人士身份獲選的議員不可在選後加入任何政黨或陣營,否則將被剝奪議員資格。
該法案也將把議員辭職後,五年不能再參加選舉的原有規定移除。
這意味著在反跳槽法案下被拔除議員資格者,仍可參與該選區的補選。
馬國歷來所有政治青蛙,幾乎清一色都把「為了人民才跳槽」掛在嘴邊。
一旦新法案通過,他們大可重新參加補選,看看自己口口聲聲「為人民而跳槽」的理由,是否獲得選民認可。
當然,從民主政治角度來看,這也可讓那些真正為民優先,縱使不受政黨青睞,卻深受選民愛戴的政治人物能擁有延續政治生命的管道。
反跳槽法預計將在8月初迎來最關鍵的二讀,一旦通過,有望在9月2日正式生效。
這意味著馬國下屆大選的當選者將受到新法律的約束。內容仍有爭議的反跳槽法能否一勞永逸解決政治亂象,恢復馬國選民的信心,屆時自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