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皮尤的民調,新加坡和大馬分別有高達90%及84%的受查者形容,他們國際與中國的關係良好;分別有69%及62%的新加坡人及大馬人表示,對習近平「有一些或很大的信心」。60%的新加坡人及55%的馬來西亞人表示更願意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往來。
香港《南華早報》就此採訪了新馬民眾與學者分析這民調,雖然有受訪的民眾對中國給予好評,但也有民眾對中國的認同感非如民調顯示般好。
中國經濟成就吸引務實現實新加坡人
「這則務實的功利主義讓(新馬人)對中國的繁榮進步(嚮往),民調時中國對抗新冠肺炎的成功也讓新馬人深受打動。「
他說,一些新加坡人也視龐大的中國經濟體及中國做為主要軍事大國的地位視為成功的象徵。
「新加坡普遍的實用主義觀念是,將物質成功解讀為值得認可和效仿。」
張嘉彥指出,北京加強推廣中國文化也影響了,部分尋求文化與種族根源的新加坡人。
她表示,新加坡因為當地人民行動黨特別是李光耀年代的威權、父權管制已經習以為常,甚至認為這是必要的。
「這些人不會說英語,現在也主導了新加坡的中文媒體、文化和教育領域,影響了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你不需要中國的宣稱機器就(原籍中國人)已經發揮他們的影響力了。」
「需要懂得中文的新加坡人或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在中資企業工作因而從中國崛起中受惠。「
大馬華裔認同源自於文化意義
「中國提供了一個替代西方的政經發展模式,這讓他們感覺某種優越感。「
他表示,這是因為大馬政治人物多年來發表的種族注意言論導致,加上大馬人一直對西方持有懷疑心態,這加深了他們對中國文化和情感的聯繫。
「大馬華社將中國視為一個重要和成功的貿易夥伴……商界許多人與中國有關係。」
他形容,中國的資本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推動力。
無論如何他說,大馬華社對中國正面的觀感不能代表整體大馬社會,該中心今年3月與馬來亞大學聯合進行的調查就發現,只有39%的大馬成年人對中國有好感,依種族來看,有高達67%的華裔對中國有好感,但只有28%的馬來裔對中國有好感。
「中國是我們的貿易大國,但人們希望大馬在外交上保持中立,或與西方大國保持同等的距離。「
保持友好效益更大
胡逸山也是沙巴馬中聯誼協會的會長,他說:「喜歡與否,中國確實是推動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就是為何我盡所能促進兩國的民間關係,希望我們的爭端不會給經濟合作帶來陰影。」
「沒有必要否認我們與中國有領土爭端,但我不希望因此上升至武裝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