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至1915年,当局又进行了第二次移山填海工程,将剩余的华利山及周围的小山丘全部铲平,还有部分珀玛山也被铲平。
新加坡原来还是有很多小山的,结果都被无情的填了海~(武吉知马山听了瑟瑟发抖......)
于是,到了现在,妈祖真的是想看一眼海都难啊!
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之后,买来了更多沙子,大大提高了填海造地的进度。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建筑,都是在填海的土地上建造的。看看你都去过哪里~
比如,新加坡的地标建筑——金沙酒店和金沙购物中心:
高楼大厦林立,银行、跨国大公司林立的CBD:
超壮观的滨海湾花园:
大家平时都爱逛的白沙浮商业城(Bugis Junction)中的“白沙浮”,就是福建人和潮州人对Bugis的叫法,传说是因为这里曾经在海边退潮时,常有白沙滩出现。但现在海和沙滩早已不知所踪,Bugis也被叫做武吉士了~
不光是中心地带和商业区,蝉联最佳机场30年的樟宜机场,靠的是1981年新加坡填出近200万平方米的土地,才能建造。
裕廊化工岛上,大量工厂的所用地也都是一点点填出来了~
新加坡填海工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滩涂围填、海滨围填和离岛围填。填海的理念经历了由“简单粗暴”到“环保节约”的转变。
滩涂围填:
在填海初期,由于技术有限,基本在原有滩涂沼泽地的自然基底上,进行围海造地,代表区域如驳船码头、唐人街。
海滨围填:
随着技术的提升,新加坡开始在主岛外围进行海滨围填,基于原有主岛海岸线向外平推获得建设用地,如东海岸、樟宜机场和大士等。
离岛围填:
平推式填海会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重视度的不断提高,新加坡开始实行离岛式围填,如裕廊岛和实马高岛。
(图片来自:《新加坡填海造地区域的空间演变与规模变化趋势》)
看上图不难发现,新加坡填海的顺序是中心地带,然后东西海岸线,接着是周边岛屿。而且,填海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南部,主要是因为北部的海峡较为狭窄,东西向又容易和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引起领土争端。
2003年,马来西亚就曾将新加坡控告到国际海洋法法庭,称新加坡“填海造陆,侵犯别国土地”。不过最后两国进行和解谈判,共同监督填海工程。
(黑线为新马边界线,最有争议的部分就是新加坡填海扩大的德光岛)
从开始填海到现在,新加坡整整扩大了四分之一!
根据新加坡政府的规划,2030年,也许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会猛涨到766平方公里,将一下子扩大6.25%!
据说,丹戎巴葛码头附近将来也要继续填海:
(丹戎巴葛中心)
可以说,填海造地为新加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会。这个国家也带着永不服输的精神为自己创造了土地,创造了堪称“奇迹”的新加坡繁荣。
— END —
编辑:L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