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2016年開始,引入沃爾巴克氏菌科技對抗伊蚊。先是把沃爾巴克氏菌注入伊蚊卵子,並在卵子成蛹階段將雄和雌性蚊子分開。這裡可以清楚看到,較靠近我的雄性蚊子對比雌性伊蚊,體積明顯較小,觸角也較多毛。接著國家環境局團隊就將帶菌雄蚊釋放,讓它們去找尋雌性伊蚊並進行交配,所產下的卵無法孵化,進而達到減少蚊子繁殖的目標。
國家環境局昆蟲學高級研究員鄧璐說:「長期持續釋放這種雄性沃爾巴克伊蚊會導致社區雌性沃爾巴克伊蚊數量持續降低,骨痛熱症的數量也降低。」
在布萊德嶺、淡濱尼和義順推行的第一階段沃爾巴克氏菌伊蚊試行計劃,短短三個月,抑制50%的伊蚊數量。隔年第二階段效果提高到80%,第三階段覆蓋過百座組屋,抑制效果超過90%。第四階段,骨痛熱症病例比那些沒釋放沃爾巴克氏菌伊蚊地區,少了65%到80%。
當局同時也在高風險區展開針對性釋放,避免它們成為黑區。
國家環境局昆蟲學高級研究員指出:「釋放出去不是馬上見效,大概至少需要三到四個月來達到比較良好的抑制效果。」
當局一般會根據每名居民釋放六隻蚊子的比例來進行這項計劃,有效滅蚊之餘,也確保不會對居民造成太大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