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剧舞台转战奥林匹克赛台的宋和才

2022-07-30     缘分     23058

从话剧舞台转战奥林匹克赛台的宋和才

从话剧舞台转战奥林匹克赛台的宋和才

2021年,宋和才在华中礼堂前留影

1937年在马来西亚巴生出生的宋和才,和他那个年代的许多东南亚华人一样,都想到由当时马来亚和新加坡民间团体与华人社群创办的南洋大学深造。他的故事和同时代的年轻人相似,走过了曲折崎岖的道路,才进入这所在1953年5月由新加坡福建会馆陈六使主席牵头,联合中华总商会、潮州八邑会馆、三江会馆、琼州会馆、福州会馆、客属总会、广东会馆等华人社团共同筹办的以华语为教学媒介的大学。但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年轻人除了进入他们选择的学科学习外,课余参加音乐、舞蹈或戏剧活动,竟然为五十年代新加坡的文艺活动,写下辉煌的一页。

宋和才在南大主演了古装戏《县官坐堂》、《碧血花》、印度剧本《第一个微波》、曹禺名著《雷雨》和独幕剧《后台春秋》。其中《第一个微波》是早期华语话剧圈的一个特殊例子,《行动周刊》以其剧照作为封面,对演出做了详细报导。

少年时代遇良师

幼年的宋和才在乡下生活,祥和平静,倒也过得无忧无虑。刚进小学不到三个月,日军南侵,父亲突然病逝,他的生活遽然巨变。

当时,怀着身孕的妈妈带着他、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逃到了一个离巴生两公里半的山芭。因为一贫如洗,宋妈妈眼看要养大五个孩子,难如登天,只好答应了住在隔壁的一对没有子女的马来夫妻,把新生女婴给他们,以换取在他们的一小片空地里耕种糊口。

这段住在山芭的日子,宋和才一家过着养猪、种菜、耕田的清苦生活,三餐不继。隔壁面包店常把不要的面包皮,送给他们充饥。杂货店老板把卖江鱼仔剩下的渣留给宋妈妈,让她拿来熬汤给孩子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是番薯叶、木薯叶和稀饭。

母亲把宋和才送去巴生的平民义务学校上学,因为那里学生不必缴交学费。学校提倡美育,还常办演艺比赛。学校里的老师,当年都是马来亚抗日军的成员。他们除了教书,也能教唱歌、演讲和排演话剧。有一次排演一个《面包歌》的歌舞节目因为缺了女主角,老师安排宋和才反串,演小红儿,获得师生的热烈赞赏。擅长歌舞剧的英文老师排演了华语版歌舞剧《天鹅湖》,老师选了宋和才扮演王子,他表现优异。

从话剧舞台转战奥林匹克赛台的宋和才

宋和才(左三)和参演儿童歌舞剧《天鹅湖》的同学们合影

战争终于结束,宋妈妈携带五个孩子从山芭叫了一辆霸王车到巴生市中心,打算投靠一个亲戚。结果,下车忘记拿行李。车走了,他只剩身上穿的短裤和背心。

上中学时期,宋家居住在一个烧木柴的地方。放学后,他会去帮忙劈柴挣零用钱。晚上则到一个咖啡店帮忙,负责送薏米水到一个大世界游艺场的歌舞厅。他有时也顺便看演出,在那里积累了一些观赏演艺的经验。

中正中学结下数学缘

1952年年底,宋和才随朋友庄亚能和堂弟宋福忠南下。从巴生出发,他们花了两天时间才抵达新加坡。翌年,他正式开始在中正中学上学,直到1957年高中毕业。宋和才在中正时很幸运地遇到了陈诗豪(后任德新中学校长)、王炳绩(后任立化中学校长)等恩师。起初,数学是他最差的科目,从来没有超过38分。幸好遇上数学老师陈诗豪,让他茅塞顿开,分数渐渐攀升,竟然在几年后报考南洋大学数学系。

在中正,宋和才曾任新加坡华文中学校学生联合会(中学联)的执委会成员,被分配到大成巷当义工,负责“希望工程”。他的任务就是教当时聚集在大成巷目不识丁的私会党徒识字读书,也分析时事给他们听,很受欢迎。有位脚踏车老板得知宋和才每次都是搭车去当义工,就把一辆修好的脚车送给他。“这给你,让你不用每天浪费两毛钱来回。”长辈关怀的话语,令他至今仍旧怀感恩之心。

1958年高中毕业后,恰好义民中学要聘请老师,他便前去应征。宋老师笑谈道:“我被问及几时在哪里毕业?我说新加坡中正高中刚毕业。校长问我可不可以教一班高三的数学,我就说可以试试。后来,我的学生当中有一位成为我在南大的同届同学。这名同学说他报名数学系,那时我就问他要不要转系。不然我们同在数学系,万一我的成绩输给他的话,就会感到没有面子。当时,我还和这个同学开玩笑,建议他不然就故意输给我。其实他对物理更感兴趣,后来他也真的转去物理系了。”在义民中学教数学,宋和才只待了一年,便再度南来新加坡,进入南洋大学数学系。

南洋大学丰富 多彩的戏剧舞台

宋和才在南大的学生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南大戏剧会汇聚了来自全新加坡中学戏剧会、马来亚及印尼来的艺术人才。南大戏剧会创立了有影响力的《戏剧研究》杂志、办戏剧讲座、组织内部与公开演出。有表演经验和才华的宋和才在南大戏剧会如鱼得水,以苏昱为艺名参演了多部戏。演出了《县官坐堂》后,又和叶慧贤领衔主演了华语印度话剧《第一个微波》。这个庆祝“大学周”的剧目于1960年4月2日在维多利亚剧院演出,也有一些非华族观众前往观赏。

从话剧舞台转战奥林匹克赛台的宋和才

宋和才主演华语印度剧《第一个微波》

为什么选择演出《第一个微波》?李邦年在南大戏剧会1958年演出《钗头凤》的特刊里这么说:“我们选择了一个印度剧本《第一个微波》,原因是:我们认为本市过去所演出的剧本多脱离不了中国五四时代剧作家的。但在中国剧本外头,还有着广阔的天地,并且在那些剧本中具有反映着我们类型社会状况的内容……选择《第一个微波》也是突破过去选择狭小范围……”。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