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年的话,如果和南大戏剧会演出《钗头凤》时,出版的刊有华文、英文与马来文三种语言的介绍的特辑联系起来,便可推测,南大戏剧会热情的年轻人,尝试扩大华文源流戏剧的视野,也希望不同民族在戏剧方面,能多交流。
《第一个微波》是一个为农民发声的戏,描述农民和放高利贷者的矛盾。一位教师的到来,改变了农民逆来顺受的态度,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是宋和才觉得最满意,也最辛苦的一出戏。因为毕竟那是一部与演员在文化上有隔阂的戏。后来,戏剧会找到一位热心的孟加拉商人,教男演员包头巾,教女演员穿包裹全身的萨丽(saree),又把一个用麻绳扎的吊床借给演出团队。“几位演员每晚得黏胡子,包头巾,把自己打扮成孟加拉人。演绎一个外族的故事,也让我们眼界开阔了”。
此外宋和才又演了两部大戏《雷雨》和《碧血花》。《雷雨》是南大雪兰莪州同学会为了筹钱给几间中学的义演剧目。原本的设想是到吉隆坡义演,不料戏排好之后,却拿不到马来西亚政府的演出准证,前往吉隆坡的计划也告吹了。结果《雷雨》只在南大礼堂演出,招待南大师生观赏,十分遗憾。
南大戏剧会演出《雷雨》,宋和才饰演周萍(右一)
不过,中国知名剧作家阿英的《碧血花》,倒是在维多利亚剧院公演了。参加演出的除了宋和才之外,还有在华中戏剧会和醒华校友会演出多部大戏的老演员戴德馨和符少东等人助演。《碧血花》是为南大戏剧会在《钗头凤》之后演出的另一部古装大戏。这部以葛嫩娘与抗清名士孙克威的爱情为主线的故事,写出抗拒强权各种威逼利诱、视死如归大义大勇的精神。演出得到观众的共鸣和戏剧界前辈刘仁心等人的肯定。
宋和才说:“和1958年南大戏剧会演出《钗头凤》时一样,《碧血花》的演出也得到平社的协助。平社除了慷慨借用服装外,还派出社员前来示范水袖的运用。艺联剧团的陈振亚导演的《花木兰》和周立良导演的《清宫怨》,我的学生蔡曙鹏1970年在青年剧社导演的《三个秀才》里三个秀才和公差的服装,也是平社免费借用的。可以说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平社支援了许多话剧团体古装戏的演出,成为剧坛美谈。我们也在学演古装戏的过程中,对戏曲的博大精深,以及古装戏需要掌握的身段、手势的基本功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台上到幕后的角色转换
据《第一个微波》的导演郭颜开的回忆,宋和才的戏常获好评的原因“在于他能认真研究剧本、分析剧本,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心中有角色的样子,更能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做到演什么像什么。”
何以能把不同类型的人演好?宋和才说:“演员在台上的一行一言,最重要的是要有潜台词。潜台词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它是带动一个演员整个身心形体上的主线。潜台词会帮一个演员在形体、台词等方面,向角色的情感世界靠拢。从角色的内心出发,发挥自己演艺才华。有了充实的内心戏,走起台位来,就会合乎逻辑”。
毕业后,他受聘在华中教书。不久后受邀在课余到丹戎巴葛区教戏剧,推动社区的文化活动。但是他要求调派到直落亚逸区行动党支部,那里有熟悉的朋友。
在社区推展华语话剧面对的挑战和大学戏剧活动截然不同。来参加活动者,多数是没有参加过戏剧活动的“素人”,一切需要从ABC开始。这些参与者只能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培训和排练,流动性也大。为了鼓励本地创作,选用的是本地剧本。这些剧本有些宣传意味重,常要费力气改写。但他努力不懈地做好基层工作,这些戏都在维多利亚剧院公演过。
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这类社区华语戏剧活动,到了七十年代中由人民协会文工团戏剧组取代。宋和才在社区的服务也告一个段落。
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事培养人才
根据词曲写作人祁哲泉的回忆:“1978年,华侨中学校方重启戏剧活动,由宋和才老师负责。有趣的是五、六十年代在华中导演《阿Q正传》、《屈原》、为华中校友会导演《正气歌》的是数学老师叶文祺。七十年代指导我们的也是数学老师。后来我们才知道宋老师在学生时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为我们选剧本、排戏,可以说是我在戏剧路上的启蒙老师。这些影响直到我到了电视台工作,参与电视剧和演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和才当时是数学老师,却负责戏剧活动、组织歌曲创作比赛,为华中的美育添彩。但令他引以为傲的是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培养人才。
在九十年代初,宋和才受校方委托,开始了华中有系统训练数学人才的计划。他的特色做法是请中一的老师把那些解题方法独特、喜欢发问的学生筛选出来。然后请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教授在周末到学校指导精选出来的学生。
除了英文数学教科书外,宋和才鼓励这些精兵勇将参考中国出版的数学参考书。他说:“汉字的形体呈二维方块,图型特点明显。数学与图型有密切关系,学生阅读华文数学参考书,就是处在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环境里思考问题对理解数学有极大帮助”。
他珍藏的400本数学参考书也在密集的训练过程派上用场。如同训练运动员那样,涵盖食物搭配、眼球运动、全面而独特左右脑训练的方法还真管用,培养出了1989年第21届全国中学数学比赛冠军,翌年中学校际数学问答比赛冠军。不久后,林子伟从瑞典捧回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银牌,他是第一位得此殊荣的新加坡学生。
1991年,宋和才老师(左)指导的华中学生林子伟(右)从瑞典捧回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银牌,他是第一位得此殊荣的新加坡学生
宋和才在华中执教近35年,当中的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中。今天他桃李满天下,当年的学生也常和他保持联系。他曾经是学生眼中铁面无私的训育主任和要求严格的数学老师,但如今是学生眼中和蔼可亲的老朋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