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首投族被視為來屆全國大選的關鍵票倉,然而,大部分青年對政治有刻板印象,認為政治是齷齪的,且不屑政客講一套做一套。
霹靂桂和區青年議員陳禮佩說,1971年大專法令、校方和家長對政治談虎色變的敏感態度、「學生就該專心念書」等觀念,成了一直以來鉗制國內大專生參政的「緊箍咒」。
她接受馬新社訪問時說,上述種種現象是造成青年對政治冷漠的後遺症,也導致政壇斷層出現青黃不接的窘境。
「現在年輕人雖有刻板印象,但懂得分辨對錯,年輕人對政治冷感,缺乏青年參政在大馬是個老課題,對國家最大的影響是無法及時作出跟上潮流的發展,會加劇不同世代之間的代溝。」
陳禮佩建議學校教授公民教育 她認為,若要打破這個僵局,就要在學校提供足夠的公民教育,例如國家體系、上下議院與政府的結構、公民投票、三權分立等等。
詢及參政有否受到校方施壓,身為多媒體大學法律系學生,且擔任學生會幹部、法律系學生代表的她說,只要不把政治敏感課題帶進校園和舉辦活動,校方不會幹預她在校外參政。
她指出,身邊的朋友對她參政論政,還有對敏感課題仗義執言的行為有些不太理解,甚至為她感到擔憂,因為當時她受到很多網絡攻擊。
「比如,我針對大馬回教學生組織聯盟(GAMIS)發文告抨擊董總一事報警和網絡發聲,我的帖文被網民熱傳,朋友害怕問為什麼要參與這些?我解釋,年輕人應該勇敢站出來發聲,不應該躲在後面。」
儘管大專法令經過修訂後予以學生更大的參政空間,但她認為應廢除該法令,並促請政府重新提呈因政權更迭而擱置的高等教育法案取而代之。
陳禮佩目標明確 要成為人民代議士 當大部分大專生忙著享受校園生活,或迷茫未來該何去何從,多媒體大學法律系學生陳禮佩已有明確目標,立志有朝一日競選成為人民代議士。
她坦言時常會內心自問,「21歲不到的女生到底能夠為這個國家貢獻什麼?」正是這個靈魂拷問,成了開啟她從政之路的引路石。
關心時事的陳禮佩在接觸政治後產生興趣,308大選政治海嘯更是激發她對政治改革和為民服務的決心,為了追求夢想,她加入政黨,參加2個青年非政府組織組織,更在去年當選年齡最小的霹靂青年議員。
陳禮佩自7歲起受父親灌輸「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父親雖教育程度不高,卻是她人生的啟蒙老師,循循教誨她要出人頭地,為社會服務是她參政的初衷,且也貫徹至今,身體力行。
她舉例,在校園代表學生與校方協調溝通,解決學生面對的各種課題和爭取福祉,接著通過青年組織和政黨社會服務活動幫助青年和社區民眾,一周7天有5天除了需要上課,從早到晚也會忙於為校內學生、青年和社區服務,只有在周末專心溫習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