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去“海外捞”,新式餐饮结队下南洋

2022-07-31     于晏     24748

来源 | 志象网(ID:passagegroup)

作者 | 刘晓婷

在疫情前,Chantel隔三差五都会在新加坡排队涮一顿海底捞,有这种经历的华人不只是她一人,从2012年踏上新加坡的国土,海底捞在新加坡已经拥有了17家店。是中国餐饮在新加坡当地人气最旺的品牌。

就在7月11日,海底捞宣布分拆海外业务,并计划以“实物分派+介绍上市”的方式在香港上市,为出海和全球化业务独立发展在资本上铺好了路。

海底捞是随着中国经济和消费力茁壮成长的餐饮标杆企业,而随着国内市场饱和,中国餐饮开始寻求海外扩张,跟海底捞一样有着出海热望的,还有探鱼、张亮麻辣烫、绝味鸭脖、太二酸菜鱼、蜜雪冰城等等在国内风靡一时的餐饮品牌。

财报显示,海底捞在海外已经开设了97家门店,其中在东南亚的门店就有57家,超过一半,这也是中国餐饮出海的普遍特征,出海第一站,先占领东南亚。

随着中国餐饮供应链的成熟和资本的投入,越来越多餐饮企业把目光放向了海外,餐饮出海成为新的风口。但出海,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让新加坡人爱上川菜

由于地处热带,东南亚的饮食口味惯于用重口味刺激胃口,酸和辣是东南亚主要的风味。对于“辣”的高接受度,让一些川菜最早在当地出现。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华人居多,很早以前,在新加坡的牛车水(唐人街)就有好几家川菜馆,但总体规模不大,基本属于早一代华人个体经营,但缺乏宣传,整体品质也比较一般,一直很难出圈。

麻辣香锅、麻辣烫,成了中餐打开新加坡市场的突破口。最开始,麻辣香锅是由早一代的中国移民开在食坊(Food Court)中,而这些食坊遍布商场、写字楼,带动着麻辣香锅这一品类在东南亚火了起来,进入了本地的餐饮业态。

东南亚人本就有吃辣的传统,但不习惯麻的味道,通过弱化麻、减少辣的改良,东南亚人开始爱上️了麻辣香锅。并以“麻辣”一词来指代麻辣香锅这一品类。之后,纽约时报等外文媒体甚至把Mala(麻辣)变成了一个单独的英语单词。

如果说以麻辣香锅为代表的中式小吃在培养著新加坡人的饮食习惯,那么,以海底捞为代表的中国出海餐饮品牌,则成功改造了中国餐饮在新加坡的形象。

张勇的海底捞很早就进入新加坡,从2012年第一家门店开始,在新加坡共开设了19家门店。凭借高端化的服务,海底捞将中餐品质化的形象带入了新加坡,让新加坡人意识到,中餐厅也可以做得很有品质。

随着市场教育的成熟,新加坡对中式餐饮品牌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为餐饮出海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018年4月,成都Bowl的创始人Stella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川菜店。据Stella所述,第一家店在刚开业时就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那时我们还没开始正式营业,一些朋友听说CBD要开一家川菜馆,都慕名要来吃川菜,当时我们觉得挺震惊的。”

这家店原本是一个韩国餐馆,Stella收购了餐馆并接手本地团队,省去了注册流程的麻烦。餐馆从韩餐转换成川菜的三个月后,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针对新加坡人的饮食口味需求,Stella对川菜进行了改良,少油、少辣,并弱化了麻的口味。新加坡素食主义人士多,Stella在菜单上增加了素食的选择,并和西餐进行结合,推出精致化的菜品。

因为麻辣的成瘾性以及品质化的服务,Stella的川菜馆很快受到了欢迎,并成为新加坡最热门的川菜馆之一,单店年营收在700~1000万人民币左右。

“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主要依托的是微信群的生态,大概两个月就拉满了三个微信群的客人,有1500人,这些客人就成了我们的种子用户。”Stella向志象网表示,餐厅随后在社交媒体进行了传播,还接受了权威媒体的报道,开业六个月左右,品牌认知度就得到了提升。

第一家门店成功后,Stella又根据新加坡人的饮食特点,依托于新加坡人喜欢的一种轻烹饪健康餐品波奇碗(poke bowl),推出中餐风格的成都Bowl,在新加坡受到了食客们的喜欢。

新加坡在高品质川菜方面存在市场空白,因此,一个优质的川菜餐厅,能够快速在新加坡华人圈中流传开来,并辐射到其他族裔的客户群体。

成都Bowl的成功,展现了中式餐饮向东南亚传播的可能性,并为更多中式餐饮品类出海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想像空间。

餐饮出海首站,新加坡

很多餐饮品牌出海第一站会选在新加坡,一方面是新加坡经济发达,本就具有丰富的商业基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加坡华人占主导,语言和饮食文化与中国相近。

探鱼,这个在国内以原创单品重庆豆花烤鱼作为主打菜的烤鱼餐饮品牌,目前在新加坡有4家门店,到年底会开设第5家门店。探鱼的加盟拓展的发言人李小帅向志象网表示,探鱼在海外选址时首要考虑的是地理位置是否接近目标顾客画像,会选在华人和中国留学生比较多的地方。并且,探鱼在菜单上保持了和国内的一致,让海外华人能够品尝到家乡的原汁原味。

当前,多数国内餐饮企业正处于出海的初级阶段,以服务海外的华人为主,尚未扩圈到更大文化圈层的消费者,这样一来,新加坡成为了出海第一步的最优解。

很多人会把新加坡比喻成“小上海”,如果品牌以上海作为模版对照,能够得出新加坡的门店发展效率。

但新加坡本质上跟上海还是不一样,餐饮供应链、法律合规等问题都需要重视。

以海底捞为例,海底捞在新加坡设立了中央厨房,负责制造和加工食材,包括肉类及蔬菜,对其他食材采取向当地供应链采购的模式。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