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唯一华人占大多数的国家,在本国公民中占74%,其次是马来族(13.5%)和印度族(9%)。
也正是由于华人占主体的原因,新加坡在1965年被马来西亚“踢”出,不得不独立建国。
新加坡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尽管华人是主体民族,新加坡独立后却一直把马来语定为国语,英语作为通用语,再加上华语和泰米尔语,小小的新加坡居然有4种官方语言。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的国歌《前进吧,新加坡》不仅是用马来语谱写的,而且法律规定只能用马来语演唱,英语、华语、泰米尔语有国歌的译文,却不能用来演唱。
新加坡国歌歌词
既然新加坡的主体是华人,又是被马来西亚联邦“踢”出来的,那么又为什么会对马来语念念不忘,不仅将马来语定为国语,还规定只能用马来语演唱国歌?
下南洋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北岸,是沟通中国南海和印度洋的锁钥之地,因而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
新加坡因扼守马六甲海峡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511年,葡萄牙人侵占马六甲,然后是荷兰人和英国人,逐步将“南洋”变成欧洲人的殖民地。1819年,英国租借马来半岛最南端的新加坡岛,并以其为基础建立“海峡殖民地”。
海峡殖民地主要管辖新加坡、马六甲等地,都分布著大量的华人 自古以来,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沿海居民就有“下南洋”的传统,尽管“下南洋”多次陷入过低谷,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南洋”泛指现在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地区,这里主要以马来人为主,历史上曾经信仰佛教和印度教(14世纪以后,这里改信了伊斯兰教)。
新加坡华人一直在纪念当年的“下南洋”活动
19世纪末,英属马来殖民地的四个基本政治板块成型,除了海峡殖民地外,还有马来半岛上的马来亚联合邦,以及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巴和沙捞越。
新加坡的崛起建立在英国殖民体系上
海峡殖民地虽然仅管辖新加坡、槟城等几个港口城市,面积很小,却是马来半岛最主要的对外贸易通道,同时也是英属马来殖民地的核心部分,政治地位很高。
为了平衡占优势数量的马来人,英国人刻意引导“下南洋”的华人向海峡殖民地移民,尤其是新加坡,华人逐步占到了这座城市的人口主体,从而使新加坡成为马来人“伊斯兰世界”里中的一个“孤岛”。
海峡殖民地发行的一元纸币
由于海峡殖民地由英国直管,马来亚等地则是通过苏丹建立起来的间接殖民体系,因而海峡殖民地与英国的关系更密切、政治地位更高。
像新加坡的政治活动和公众集会上均要演唱英国国歌,英属马来殖民地的其他三个政治板块则都有各自的代表歌曲,很少使用英国国歌。
二战后,英国放弃了原有的殖民体系,各殖民地纷纷推动独立进程。1946年,海峡殖民地被撤销后,新加坡在1958年获得自治地位,英国国歌显然不再适宜,新加坡需要能够代表自己的旗帜和歌曲。
新加坡及海峡殖民地的历代旗帜,英属色彩十分明显
于是,新加坡官员邀请马来裔作曲家朱比赛,创作了一首准国歌《Majulah Singapura》。标准歌词是马来文,汉语译名是《前进吧,新加坡》。
《前进吧,新加坡》的歌词相对简单,只有两节共20多个单词,却着重突出新加坡人民的团结精神,前一节最重要的一句是“让我们共同向幸福迈进”,后一节再次强调“团结在一起”。由此可见,新加坡人对团结的重视程度。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