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通说
他是大马“双联课程”创始人,绞尽脑汁、全国巡讲却才找了37个人;一手创办英迪学院,已成大马顶尖学府;他还是陈嘉庚精神的践行者,3年无中生有建立大马陈嘉庚基金会!
他就是今天的新人物:陈友信!
在马来西亚教育界,陈友信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
从马来西亚规模最大、声誉最佳的英迪国际大学毕业的精英学子,在世界各地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每次看到英迪的学生毕业,身为创始人的陈友信总会欣慰一笑,自己当年建校吃的苦没有白受!
27岁首创“双联课程”
致力于更多大马华人接受教育
1983年,27岁的陈友信从英国留学回国。
从小受到父亲影响的他,本打算在马来西亚发展自己所学的建筑业。但在陈友信进行市场调研时发现,当时有很多华人的孩子中学毕业后,面临着没有学上,以及出国留学两条路。
在马来西亚华人群体中,大多人并不仅仅只把华文当作一门语言,而是希望孩子能经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有认同感。
陈友信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机会,就联合几个朋友集资约100万令吉成立了英迪学院(Inti College)。
创业的艰辛不用多说,一直到1987年,英迪学院的各项筹备才准备齐全,开始招生。
学校成立却招生遇阻
曾在大马举办演讲却无一人参加
但这个时候,正处于大马的经济低谷期,不少高校都面临着招生的困难。
而陈友信创立的英迪学院,采用独一无二的“双联课程”,让不少学子为之踌躇。
双联课程,即英迪学院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学校内开办和外国大学联合的教育体制,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对应国家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
这样的优势在于,普通学生只需付出到国外读书的约25%的花费,就能续读英美等国家的大学。
但在当时,首创“双联教学”的英迪学院却面临着招不到学生的惨状!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双联课程”的好处,陈友信曾在大马霹雳州的一家酒店精心准备了一次宣讲会,向大家科普。
他准备了上百个座位,就等著上台宣传,却没想到一个人也没有来参加,宣讲会失败!
硬著头皮全国巡讲
首批37学生,第二年就涨到400人
一举打开局面
为了招生,陈友信不得不在大马进行“全国巡讲”,结果仅仅招收到了37个学生!
但万事开头难,有人来上学,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在英迪学院成立之初,陈友信就表示,要把英迪学院办成大马最优秀的院校,为学生们提供最优秀的教育!
第二年,英迪学院新生人数达到400人,第二年下半年就已经收支平衡!
短短2年时间,陈友信就打开了没有学生的局面,一举震动了整个大马教育界。
这2年里,陈友信对内严格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对外继续奔走全国宣传“双联课程”以及英迪的好处,才有了奇迹般转危为安的英迪学院。
如今,英迪学院已经成为大马最高学府之一,课程可衔接英、美、澳、加、新西兰等国家超过300所大学,为大马的发展贡献出了有生力量。
大马英迪学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