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聞》報道,根據起草馬來西亞《消費者信貸法案》中所提供的的公眾諮詢文件,一些人因財務壓力被迫進行額外貸款,或借高利貸來支付開銷。
上述公眾諮詢文件是由消費者信貸監察委員會專責小組,在財政部、馬來西亞國家銀行(BNM)、和馬來西亞證券委員會(SC)的支持下編寫。
報告指出,隨著許多企業關門導致就業機會減少,那些在疫情前就遭受經濟影響的群體,面對更嚴重的打擊,收入差距和不平等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2021年大馬家庭債務1.37兆令吉 根據現有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底,馬來西亞家庭債務為1兆3750萬令吉,而2020年為1兆2700萬令吉。
公眾諮詢文件還指出,金融科技(Fintech)的普及化已改變了金融服務行業,包括消費信貸領域,數碼化讓信貸更便宜,更容易為所有人所用。
隨著無現金商業的興起,以及單擊按鈕即可輕鬆購買商品和服務,消費者可能會受到影響,為了滿足慾望而過渡消費。
不受監管信貸服務商規模擴大 此外,報告也點出,消費信貸領域不受監管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包括鼓勵「現買後付」( BNPL)公司、非銀行保理和租賃公司、受影響的貸款購買者和收債機構 (DCA),這給不公平或剝削行為帶來了更大的風險,這些行為通常是針對弱勢家庭和小企業。
「隨著這些參與者規模的擴大,他們被納入監管範圍將有助於更好地保護信貸消費者,確保未來消費信貸服務的有序發展。」
多個部委和機構合作成立了消費者信用監測委員會工作組,在《消費者信用法》頒布後,工作組將正式成立併合並為消費者信用監督委員會(CCOB)。
今年尾發布第二部分公眾諮詢文件 第一部分公眾諮詢文件的目的,是就建議的監管框架和執法方法獲得反饋和意見,以促進信貸提供者和與消費者打交道時的專業精神和公平做法。
諮詢文件的第二部分將於今年第四季度發布,將進一步概述適用於信貸業務和信貸服務提供商的監管框架、範圍和重點以及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