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翔宇 , 姚可嘉
新加坡历史学者柯木林说,籍贯等于是一个族群的“姓氏”,也是一种对自身根源的记忆。受访会馆领导人也同意,年轻一代虽大多不会说方言,但不少仍保留对籍贯的意识。
从今年5月29日开始,新加坡的注册生死程序数码化,移民与关卡局不再发出纸质证书。电子版出生证上的父母资料栏,也不再像纸本出生证那般,显示父母各自的籍贯。
由于籍贯包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受访学者和会馆领导人担心后代新加坡华人因此逐渐淡忘自己的根。
新加坡历史学者柯木林接受《联合早报》时说,籍贯等于是一个族群的“姓氏”,也是一种对自身根源的记忆。
他指出,很多新加坡华人与最初下南洋的先辈隔了好几代,不清楚自己祖籍的确切地点,这无可厚非,但很多人对族群的身份还是相当在意,仍知道自己是福建人或广东人。
他认为,其实可以让家长自行选择是否在孩子的报生纸上填写籍贯。
受访会馆领导人也同意,年轻一代虽大多不会说方言,但不少仍保留对籍贯的意识。电子报生纸出现这项调整,往后的年轻人即使想寻根,可能也不清楚自己所属籍贯。
潮州八邑会馆会长曾建权说,籍贯的观念对华人来说很重要,许多会员选择加入会馆都是为了追根溯源,除了认识祖辈的文化传统,也想了解祖先下南洋和在本地扎根的过程,而这无形中能加强他们对新加坡的认同感。
“此外,年轻人知道自己的籍贯,有助于他们在国外联系宗亲情谊,促进商务交流。”
无论是地缘或宗亲会馆,一般通过查证报生纸或族谱等资料,来核实准会员的姓氏或籍贯。对某些以特定地缘关系为入会条件的组织来说,少了报生纸上的父亲籍贯资料,可能会对招收新会员的过程造成不便。
地缘或宗亲会馆,一般通过查证报生纸或族谱等资料,来核实准会员的姓氏或籍贯。 (联合早报)
以新加坡福建会馆来说,准会员须出示报生纸等文件复本,证明父亲是福建人。会长蔡其生受访时说,接下来申请加入会员者如果没有任何可证明父亲祖籍的文件,一个办法是到律师事务所宣誓。
不过,一些会馆为减轻准会员的负担,已简化入会程序。以南洋客属总会和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来说,准会员申报父亲的祖籍,并由现任会员引荐就能加入。
南洋客属总会总务吴文昌说,我国身份证在很多年前也有注明籍贯,那时申请入会只须出示身份证即可。后来身份证不再显示籍贯,会馆改以会员推荐方式引进新人,申请者由介绍人证实是客家人,不必特地找出生出证。
电子出生证是否显示父母籍贯,对总会招收会员虽影响不大,但吴文昌认为,这对重视华族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过了多代以后,本地华人也许会不清楚自己的祖籍。我们无法阻挡这个趋势,但会馆会坚持不懈,做好传承籍贯传统及文化的工作。”
也是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的蔡其生说,会馆存在的意义是弘扬与籍贯相关的文化和历史,报生纸不显示籍贯,不代表籍贯不存在。
“总会会正面看待这件事,并会发动民间力量来弥补籍贯资料的不足。我们鼓励会馆更妥善且有系统地管理会员资料。想了解自己籍贯的年轻人只要前来会馆,我们会尽力帮他们寻根。”
移民局:系统仍记录籍贯资料
移民局回复本报询问时说,过去的纸质出生证显示孩子父母的籍贯,当局进行审核后,决定从年5月29日起除去这项信息,让出生证与没有显示籍贯资料的身份证保持一致。
发言人说,数码出生证虽然没有再显示“籍贯”一栏,移民局仍在系统里保存这项资料。一个人的籍贯等详细个人资料可以在Singpass应用或全国个人数据库MyInfo中查询。至于未满21岁者,他们的个人资料可在父母的上述数据库中查询。
发言人也说,父母通过LifeSG手机应用为孩子登记出生时,也可以选择是否要在报生纸上填入孩子的母语名字。
图为新加坡各年代的纸质出生证 (联合早报)
受访少数种族社团:族群文化传统传承 家长灌输更关键
有少数种族社团领导人指出,一个族群的文化传统能否继续传承,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是否有意识地向孩子灌输这方面的知识。
巴威安人(Bawean)属于马来族当中的少数族群。巴威安人协会主席费义扎(Faizal Wahyuni)受访时认为,电子出生证不再显示父母的籍贯,确实有些可惜。但他认为,家长能否在孩子的出生证上注明自己是“巴威安人”,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更关键的是,父母应该积极地向孩子灌输自己族群文化,培养孩子了解和欣赏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能力。如果家长没有在这方面教育孩子,即使他们的出生证上显示父母的籍贯,也没有太大意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