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天生有股“kiasu”(怕输)的倔强,什么都要赢,什么都要抢第一。
事实上,新加坡还真在某些领域,有着不输其他国家的“世界之最”。红蚂蚁接下来精选几项,不妨看看你是否“与有荣焉”?
最会占位子 说起占位子,或“霸位”,新加坡说第二,恐怕不会有其他国家敢说第一。
最能彰显新加坡霸位风格的,莫过于经典中的经典:
用一包纸巾霸占整张桌子。
在各大熙熙攘攘的小贩中心和咖啡店里,桌上的一小包纸巾不是给你擦嘴用的。看到它们,请自动闪远一点,因为那里已经“名桌有主”。
当然,除了经典款的纸巾,名片、雨伞、报纸、杂志等小东西,只要拿得出手,统统都可成为新加坡人的霸位神器。
这种专属新加坡的占位文化甚至衍生出一个非典型的词汇——“chope”,用以形象地描述抢占先机的举动。
专属名词都出来了,这样还“不够力”吗?
(互联网)最会投诉 新加坡有一名奥运游泳金牌约瑟林,也有一名羽毛球世界冠军骆建佑。
不过,如果奥运会设有投诉项目,或有个世界投诉锦标赛,新加坡绝对有望产出更多奥运金牌和世界冠军。
(Complaint Singapore)最多英文缩写 多到离谱的英文缩写,是新加坡另一遥遥领先世界的“创举”。
从官方到民间,大家似乎都热衷此道。
部长们宣传政策时,英文缩写简直如数家珍,耳濡目染的民众平日聊天也都是信手拈来。
HDB(建屋局,后来也成为政府组屋的简称)、MRT(地铁)、BTO(预购组屋)、SIA(新航)……各种由英文字母组成的缩写俯首皆是。
PIE、CTE、AYE、BTE更是驾车人士倒背如流的快速公路缩写。
冠病疫情来袭也不例外,SMM(安全管理措施)、CB(病毒阻断措施)、VTL(疫苗接种者旅游走廊)、VDS(疫苗接种差异化安全管理)横空出世。
冠病未必找上门,但各种英文缩写肯定要先给你来一波疲劳轰炸就是了。
英文简称太泛滥也难免带来一些问题。
像是教育部长陈振声有一次和学生交流CCA(课程辅助活动)(看吧,又一个缩写!)时,就因为误把学生说的STE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理解为“Stamp”(集邮),而上演了一老一少鸡同鸭讲的画面。
陈振声最后还自嘲说:时代变了!
当然,英文缩写也让不少人得以发挥创意,见缝插针,将之衍生为与原意不同的词语,借机讽刺。
例如,ERP(公路电子收费)变成“Everyday Road Pay”(每条路都要付钱);SMRT成了“Sometimes Must Ride Taxi”(有时还是得搭德士)等等族繁不及备载。
对了,CB也有另一种意思,嘘……懂的人就懂……
从A到Z,新加坡的英文缩写名词多不胜数。(互联网)最有语言天分 新加坡得天独厚的多元文化社会,让每个新加坡人多少都对各种语言小有涉猎。
一个句子里,参杂华语、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福建话之类的方言,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并非什么新鲜事。
各种语言“chapalang”混在一起形成大杂烩,是新加坡人日常交谈中独特的景象。
新加坡国旗迎风飘扬。(海峡时报)最会创作网络迷因 从2020年起,每次只要李显龙总理发表完电视演说,讲台上的那个水杯总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因为,李总理的“语言魔术水杯”是去年网络最夯的迷因(Meme)之一。每次他喝一口杯子里的水,就能切换成另一种语言演讲。
这类迷因只是众多新加坡制造(Made in Singapore)的原创迷因之一。
迷因是新加坡人抒发苦闷,讽刺社会现象的出口,也是新加坡人展现幽默和创意的作品。
疫情下的岁月,更是本地不少迷因“巨作”井喷的年代。
有挖苦防疫措施下不能剪头发的,
有讽刺国人每次大事件前疯狂扫货现象的,
也有抗疫部门领导互相用眼神“甩锅”的。
哼,谁还敢说新加坡不幽默?
赢了咯!(互联网)最懂得向前迈进 从小渔村蜕变为全球都市,这是新加坡故事最引人入胜之处。
新加坡一直在进步,高楼越建越宏伟,景点越盖越漂亮,向前迈进的脚步比谁都快。在制定全国运动时,也经常用“新加坡前进”(Forward Singapore)、“群策群力,共创未来”(Singapore Together)这类口号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