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巨型LED螢幕,沒有樂隊,也沒有燈光音效,更沒有宣傳海報,只有一個木板搭建的舞台,五、六名歌星輪流上場演唱,這就是七、八十年代的七月歌台。
現年71歲的第一代歌台台主羅彼得說,他從1960年代開始辦歌台,至今已有50多年,見證了歌台從一台800元做到現在一台數萬元的變遷,而當年那種簡單的美好至今依舊令他懷念。
「70年代是(晚上)7點半做歌台到8點半,然後就做大戲。之後,就變成三個小時,幾乎都是巴剎中元會在辦。當時歌星只需要坐在那裡,不用跳舞。2000年以後,歌台就起了很大變化,做得很大規模。」
作為旋音歌台掌舵人的他坦言,兒子並不打算接手。平日裡,他主要做的是出租桌椅生意,疫情前的農曆七月還是會辦歌台,不過今年沒接歌台。
「明年我還是打算繼續辦歌台,只要有人找我做歌台,可以做就做,我會做到不能做的那天。」
四大台主 是否有繼承人?
旅者歌台台主陳連發說,當年,他自己、羅彼得、情花歌台台主黃成財和創新歌台台主陳秋理並列為「四大台主」,包辦了70到90年代多數的七月歌台。
記者嘗試聯絡黃成財時,他的太太透露,他今年沒辦歌台,但往後若兩個兒子願意接手,就會讓他們繼續做下去。
陳秋理則已經過世,他的兒子陳雅良繼承父業,經營著創新娛樂製作。雖然今年只接了四台,比疫情前少了超過一半,陳雅良表示不會因此放棄。
曾經一晚辦五台 旅者台主自創傳呼機「暗號」
至於陳連發,他的旅者歌台如今由長女陳詩雅接手,繼續將歌台文化發揚光大。
64歲的陳連發也見證了歌台的變遷,他還記得,80年代沒有手機,只有傳呼機,他一晚接了五場歌台,無法分身,就想出不同暗號,同幫忙顧場的人互通消息。
「當時的歌星都是臨時安排的,沒有歌星時,我們就用9951、2、3、4、5讓大家知道,995是求救的意思,1到5代表不同區的歌台,這樣我們就知道要請歌星過去哪一場了。」
那時,歌星上台是「先到先得」的,必須到了現場先排隊,才有機會上場,有的歌星早上9點就前去排隊了。
「(當時)沒有先進的燈光音響,連打燈都是由工作人員人手操控的,我們就發揮創意,用起重機『吊鋼絲』、安排『升降台』,讓歌星出場時有氣氛。」
他說,當時地鐵還沒運作,高樓大廈也沒那麼多,到處都是空地,人們平日沒什麼娛樂,因此他在空地上辦博覽會和歌台時,總會吸引許多人前來。
「我們到甘榜去辦歌台,沒有街燈,還會迷路,不過當時的那種人情味是最可貴的,發生什麼事情都彼此有個照應。」
農曆七月即將來到尾聲,《8視界新聞網》明天(26日)將繼續為您直播精彩的歌台演出,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