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丢弃形容词不是件快乐的事,但却必须忍痛接受。印象中第一个采访的人物是失明画家庄淑昭,稿子写完后,请资深新闻评述员吴钦佩帮看几眼。不料她当场删去文中好几个形容词,令我错愕了好一阵。
隐约记得她说,画面中看得到的东西,不用花笔墨形容,给信息就够了。电视新闻时间有限,用字要简练。
钦佩是第一代的新闻评述员,经验丰富,在电视拍摄的取镜、故事的铺陈方面给了我这新手不少的指引。我们俩也一起报新闻、一同相约去挑选出镜服装,顺道喝茶聊天。
那年头新闻评述员工作相对轻松,有自己的办公室,不用老呆在新闻室与编辑们争座位。我们都有电台和电视播报班表,迟到漏班不是等闲事,若身体不适或喉咙出问题不能值班,必须提早通知主管,赶紧调人。
逢年过节新闻从不打烊,为了公平起见,农历新年的值班一直循着规律走:不是年除夕和初二工作,就是初一和初三值班,大伙儿都不得请年假。平日大家都是工作三天、休假一天,按著大早班、午班、晚班、休假的日程作息。
初到电视台时,第八波道一天只有一个电视新闻时段,采取双人播报形式。那时包括我在内,共有六位新闻评述员,按班表每人一周出镜二至三次。
突发状况
每次出镜极为珍贵,与钦佩、陈桂月、胡敬中、黎学平、施宏洲等评述员相比,我是最资浅的一个,语速较快,吃螺丝的概率也较高。每次现场播报吃螺丝,内心并不好受,但还是得处之泰然。这么说不是原谅自己的失误或不足,支吾过去,而是要懂得在短促的时间里稀释不安,快速重振信心。
宏洲最常和我搭档播报新闻,也常给我提点,还救了我一回。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晕倒,竟然发生在新加坡广播局总经理黄李淑珍女士退休的送别会上。员工们都站着听她致辞时,我因肚子饿、血糖偏低,站久了不支倒地。在我摇摇欲坠时,宏洲及时扶了我一把,后来他就一直取笑说:原来你的体重不轻!
进入1990年代,新闻时段增多,工作逐渐加重。1991年波斯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兵轰炸伊拉克,全球无不关注战争的进展。管理层随即宣布第八波道延长广播,从中午到午夜加插新闻快讯,几乎每个钟点都有关于战争的报道。
那一年我刚好怀着第二胎,也只能跟着时钟走,挺著个大肚子上下螺旋梯无数次,步步小心又惊心。大年除夕夜,因有跨年迎春综艺节目,午夜新闻快讯延后播出,我记得播完新闻时已接近凌晨2点,独个儿开车回家,行至加利谷山下还碰到交通堵塞,被大批到汤申路花圃抢购年花的人潮车流围困了一阵。
显山露水
从1990年代开始,主播台上多了更年轻的新脸孔,詹玉珍、陈婷的加入随即改变男女新闻评述员人数均衡的状态,由于男少女多,女女配很快就取代了男女配。新闻室里也一样阴盛阳衰,女编辑人数盖过男编辑,女导播女记者更是气势逼人。放眼望去江山变色,以至于一些男同事笑谑:阴风阵阵。
也有人添油加醋,说加利谷山阴气本来就重,因为附近就是坟场。
这座山女性特别多是个事实,不仅新闻室,许多部门也是女多于男。媒体业需要牙尖嘴利、表现欲较强的人,而这些特质似乎让女性占优势,不只新加坡,许多国家的电视行业其实也渐渐由女性来统领。
更确切地说,加利谷山有灵气,是个人杰地灵的修炼场,聚集了历经磨练的各路英雄好汉、女中豪杰,都等著机会显山露水,活出自己的色彩。
曾任中文新闻与时事组总编辑的王丽凤就是个出色的掌门人,《早安您好》在她手中诞生,每年的国庆庆典现场直播由她统帅,新加坡几届大选的开票夜有她坐镇,新传媒与报业传讯竞争的年代她领头应战。丽凤敢于突破用人的胆识魄力是个经典,无几人能及。
过场
2000年我接手时事节目《焦点》的主持棒,随后兼任幕后的监制。离开了新闻主播台,主持从端坐变成站立,这一改变,让我在第三摄影棚又度过十六年。办公室搬到电视大厦的两楼半,无数个奋战的夜晚,在中文时事组的小房间里漫漫度过。
2016年底最后一次在第三摄影棚录影,主持《焦点》。
新加坡航空公司班机台北空难、陈水扁两颗子弹、贝娜姬遇刺、全球金融大海啸等一连串的大事如浪涛激流滚滚而来。出点子拟问题、采访写稿翻译剪片包片各个要求细致、条理分明的环节,每个星期都消耗掉《焦点》团队的脑力精力。一年52个星期,《焦点》每周不能断货, 偶尔停播是因碰上佳节或特备节目。在我的职场生涯中,那是最劳累煎熬的长年战争,如果没有历年主干组员协力共患难,每年52集的“功课”要了命也赶不出来。
2012年,中文时事组总编辑胡敬中安排我监制《星期二特写》,让我走出纷纷扰扰的国际风云,稍稍放缓心情,体会小市民人生,感受新加坡的《生活气场》 、《广厦千万间》、《浮生街影》,探索《星洲头家》的历史。
在加利谷山的最后两三年,《特写》组员搬到电台大厦的地面层办公室,与英语新闻台938同事共处,空间宽敞又靠近餐厅,吃饭喝茶方便得很。那时候新传媒迁往波娜维斯达的计划属实,大家都等著搬去新园区,山上人烟渐少。午后独坐在空荡荡的餐厅里,喝着奶茶,看着窗外绿景,有些怅徨:这个地方难道就这样消失?这一刻即将不再了?
收场
2016年底最后一次在第三摄影棚录影,看着熟悉的读稿机、墙上的黑白大笨钟、映照过无数主播和嘉宾身影容颜的大面镜子,点点的感伤瞬间泛上心头。曾经的梦想期盼,曾经的风发意气,曾经的枪林弹雨,都在这里上演落幕。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