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厝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022-09-06     缘分     50019

蔡厝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蔡厝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蔡厝港:19世纪的种植园,20世纪的乡村,21世纪的现代化成熟市镇。

新加坡西部的蔡厝港地广人稀,走过19世纪的种植园与20世纪的甘榜之路,如今有17万居民在约5万个建屋局单位里安家,地铁和轻轨穿梭在千家万户之间。

蔡厝港起源自19世纪初的港主时代,潮州先民沿着秉祥河开辟甘蜜种植园。当河畔的土地不再肥沃时,先民向内陆发展,形成人虎争夺地盘,森林大王吃人,猎人上山打虎的局面。当园主转移阵地,越海到柔佛种植的时候,蔡厝港恢复荒凉。

19世纪末福建先民迁入,延续垦地安家的作业。1930年最后一头老虎在蔡厝港村被猎杀,本地从此告别虎踪。这个年代,各籍贯人士和异族同胞已经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生活。

蔡厝港的整体农业发展经历过甘蜜与胡椒、橡胶与黄梨的种植阶段。新加坡独立后,居民对胡姬种植业趋之若鹜,有些胡姬园已由第二代接手。70年代美国炸鸡进入本地,这里的养鸡人家甚至供应鸡只给炸鸡连锁店。蔡厝港的其他特殊行业包括饲养牛蛙、鳄鱼、乌龟等。

现代蔡厝港的原点

十里广场(Junction10)是新加坡公路网的中心点,地处蔡厝港、兀兰和武吉班让的交界,昔日南下北上西行的各路人马先在这一带歇息,形成热闹的墟集。十里广场所在地是从前的警察局,与乡村、养鸡场和来往新马的百年铁路为邻。铁路的自动闸门开关频繁,车辆都必须停下来,耐心地等候火车驶过,转眼间独特的风景线已经消失十个年头。

蔡厝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十里广场一带的前新马铁路控制室,绿色廊道上的昔日轨迹依稀可见。

墟集附近居民人气最集中的,是位于蔡厝港路12英里一带的蔡厝港小镇。这里村落密集,有捕杀猛虎的蔡厝港村、种植甘蔗的Kampong Cutforth,鱼塘风光Kampong Bereh,濒水的双溪登雅村(俗称东成村)和以学校命名的南山村。现在的碧林路(Brickland Road)就是前蔡厝港村所在地。

蔡厝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1970年代的蔡厝港街景,富有马来西亚小镇风味(图源:互联网)。

地处登雅河(Tengah River)和秉祥河(Peng Siang River)“两河流域”三角洲的东成村,堪称现代蔡厝港的发源地。南安人到此地开垦,形成内东成村和外东成村,全盛时期住了两三百户人家。为东成村延续香火的,就是迁移至德惠巷的百年古庙蔡厝港斗母宫。关于古庙的起源,据说是村民请来九皇大帝的香火后,得到该区领袖王可味的支持,创建斗母宫来供奉神灵。

蔡厝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蔡厝港地形图(底图为1975年新加坡公路图)。

南山与北山

东成村跟该地区的南山学校渊源深厚,创校的经过跟将一生心血全放在蔡厝港的王可味密不可分。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那年,也是王可味出生的年份。他10岁下南洋,跟父亲在裕廊农场工作。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妹妹搬到内东成种植黄梨和割胶。二战蔓延至新加坡前,王可味与朋友合伙,在南山村大街经营杂货店。

那个时候,乡民倡议把在民房和戏台上课的蔡恩义校和东成学校合并为新的南山学校。日军攻打新加坡时,一些参与建校的村民不幸罹难,等不到学校落成。

战争结束后,王可味和其他乡贤接过创校的棒子,南山学校于隔年在斗母宫和日军留下的货仓开课,新校舍落成后成为当地的亮点。乡村局将那一带以学校命名为南山村,道路称为惹兰南山,形成先有学校后有村的格局。

30多年前,南山学校和林厝港的亚妈宫学校合并成为政府学校(South View Primary School),不过保留着“南山小学”中文校名。

既然有南山,应该有“北山”吧?居民心目中的北山为双溪登雅路(Sungei Tengah Road)这个小山坡,其中经营40多年的国华科艺农场以水耕法种植芥兰、苋菜、生菜、小白菜等,供应给本地市场。

蔡厝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国华科艺农场以水耕法种植芥兰、苋菜、生菜、小白菜等,供应给本地市场。

农产曾经是新加坡的主要作业,应付内需绰绰有余。曾几何时,辛苦低回报的传统农业被淘汰,农场景观从熟悉变得陌生。新冠疫情期间,食物供应链的脆弱性立见,政府连忙推出新加坡农产品“3030愿景”。如今一些城市农夫传来捷报,本地研发的淡马锡稻米亦小有收成,未来几年,科技农场是否能够扭转过度依赖农作物进口的趋势,值得大家关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