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仲汉再接再厉,与新加坡国防部合作,创作了以新兵为题材的《新兵小传》系列,一共6集。这部剧集由来自香港的吴乔颐监制,并在1983年3月11日首播,获得广大观众的赞赏。
然而这一部剧在拍摄期间,新广已经开始部署更多香港幕后人加入戏剧组,冯仲汉领导的戏剧组在热烈庆祝《新兵小传》取得成功之际,也面临改朝换代的暗流。
梁立人加入新广
1983年3月1日,梁立人受聘加盟新广,出任戏剧处处长,这期间正是《新兵小传》播得如火如荼的阶段,整个戏剧组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也充满了无数个问号。然而,由梁立人带来的一股新动力,正准备从冯仲汉手中接过戏剧组,领导新加坡电视剧走向新纪元。
冯仲汉策划的电视剧《新兵小传》VCD光碟。
在梁立人到来之前,冯仲汉已经为广播局华语戏剧的起飞做了不少的铺垫,这包括培养了许多知名小演员;办了共四期的演员训练班,培养了数十位优秀的演员;同时,配音组这时已经具备一流的配音水平,解决了部分演员华语不标准的问题。
童心未泯的帮主
梁立人在1983年3月1日到新广上任,一脸笑容的他看起来特别和蔼可亲,一点都不像身居要职的上司。他有个外号叫做“帮主”,因为他带领着数十人的“香港帮”幕后群来到新广,香港班底都以“帮主”尊称他,对于这样草根的称呼,他欣然接受。
梁立人出任新广戏剧处处长时只有35岁,他亲切、主动、热诚,丝毫没有半点架子。梁立人总是童心未泯,对一些新奇的事物和发明特别有兴趣。他也喜欢和下属下棋,但是万一他输了,他还会耍小孩子脾气不肯服输,犹如一个大小孩。
《雾锁南洋》剧本与特刊。
梁立人出生于中国广东梅州,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和粤语,初到新加坡时,他就计划创作一部关于华人先辈过番南洋奋斗扎根的剧集,还一早给这部剧集取了个很有分量的名字《雾锁南洋》。他带领创作队到新加坡历史档案馆搜集资料,访问许多先辈,了解1900 年代前后的新加坡民生与历史。当时的编剧除了来自香港的麦石麟、甘惠宝、何开荣之外,还有本地的郑亚本和我, 本地的历史学家蔡史君被邀请担任此剧的顾问。
电视剧《雾锁南洋》之“风雨同舟”剧照。左起:吴瑰岸(吴岱融)、李茵珠和黄文永。
闭门“度桥”
梁立人把香港电视剧创作的方式带到了新广,那就是像集中营一样地把大家“困”在一个斗室里,日以继夜地不停讨论、思考、脑力激荡、天马行空地思维撞击,然后编成了一段段的戏剧桥段。我们每天的创作时间可以从早上十点开始,坚持到晚上十点钟,直到脑袋里再也震荡不出能量才散会,明天一早又再继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我们终于编好了第一阶段“天长地久”的13集剧本。
梁立人在创作《雾锁南洋》剧本时,就把剧情规划成两个阶段,以日本侵略新加坡时期作为分界线,第一阶段是华人先辈过番南洋打拼的“天长地久”,以及和平时期的“风雨同舟”。
《雾锁南洋》要江龙执导
当时梁立人嘴里常常提起一个人,因为他是梁立人心目中执导这部戏的最佳人选,一定得由他来拍这部戏的开头部分,那就是香港丽的电视当年的大制作《浮生六劫》的首轮导演江龙。
《雾锁南洋》班底。左起:编剧苏春兴、演员黄文永、向云、导演江龙、演员黄佩如。
江龙也知道他将被委以重任拍摄大制作《雾锁南洋》首二集,当然心中早已做好准备,可是当他走马上任的时候,却因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与梁立人有所出入,经过一番斟酌后,决定重新创作《雾锁南洋》之“天长地久”的剧本。新的创作团队是监制赖水清,编审杨基,编剧是我和甘惠宝等,剧本咨询增加了李廉凤,而梁立人则负责创作《雾锁南洋》之“风雨同舟”。
梁立人与江龙二人的合作,尽显“英雄重英雄”之互相欣赏,相互信任的本色,梁立人的宽大胸怀更是有目共睹。
苏春兴与梁立人(右)。
左起:黄文永、戴鹏、江龙。
梁立人在新广任职的3年里,先后创作了1984年的《雾锁南洋》之“风雨同舟”及《赤道朝阳》;1985年的《大侠吴三奇》《人在旅途》,以及1986年的 《盗日英雄传》;先后捧红了黄文永和向云等多位演员。
与此同时,喜爱创作的梁立人也为电视剧创作了多首主题曲及插曲,较受欢迎的计有《怒海萍踪》《不怕榴梿头上落》《吾家有子》《风雨同舟》《铁蝴蝶》《人在旅途》和《盗日英雄传》等。
1986年初,梁立人3年合约满期,决定不再留任,他向广播局推荐提升江龙接替他的处长职务,离开了他服务了3年的新加坡广播局。
江龙接棒乘胜追击
江龙祖籍中国上海,有北方人豪迈爽朗的个性,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由于是演员出身,江龙导戏和创作剧本时总是七情上面,让演员和编剧能够非常精准地感受到角色的感情深度。与江龙合作,你会被他生动的描述深深吸引住,仿佛就像进入了他陈述的虚拟境界,非常享受。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