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的纪念花园
第二重记忆,是中庭的花园。三兄妹的母亲,曾经非常喜欢打理旧宅的花园,所以全家人都希望新院子里也能有一座花园,纪念她,也安放家庭的集体记忆。
屋顶由铝板制成
框住小树的采光井内部则是木板纹理的混凝土
穿过小树,再往里走,就是中庭
现在,进入院门后就能看到,一棵小树站在屋檐下,它上方的屋顶被切空了一小块,一缕阳光流泻下来。再往里走就是露天中庭,纪念花园躺在庭院的中央,占据了大部分区域。
“我们有意地控制了庭院的大小。不能太小,否则引入的自然光不够,室内外都昏暗;也不能太大,否则看上去像酒店的公共空间,少了故事性。”郭锡恩说。
坡屋顶,如同舒展的羽翼
第三重记忆,根据三兄妹的期望,将旧房子中寄托着他们童年回忆的坡屋顶元素,保留下来。
“我们小时候都有类似的经历:喜欢在家里狭小、隐秘的角落捉迷藏、‘寻宝’,看看是否能翻出长辈保存已久的老物件、老故事,”胡如珊说,“在更西式的生活方式里,阁楼就是很多孩子童年时的寻宝地,孩子们知道,外婆会把旧的毛线衣等东西存到阁楼。这个家里,坡屋顶就象征着阁楼,所以保留坡屋顶,也延续了一种诗意:一家人带着回忆和依恋,住在坡屋顶的羽翼之下,被稳稳地庇护。”
楼梯空间
站在卧室阳台上,约等于站在屋顶
“怀想之家”的坡屋顶,还是一种建造实验。它不仅是覆蓋着房子的“顶”,更包裹着整个二层,“二楼嵌在坡屋顶里,四个卧室都藏在屋顶的山墙之下,天窗、阳台、卧室与阳台之间的玻璃墙,都是在屋顶上做的‘文章’。这样一来,房子里的人能看到更多室外的花草树木;如果从外部看房子,整栋楼也仍然像一座四面坡屋顶的独栋平层。”
如恩2011年设计的私人住宅“二分宅的再思考”
位于上海市区的田子坊弄堂里
2012年完成改造的“设计共和与设计公社”
建筑的前身是英国人建造的警察局
2010年完成改造的“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
面向上海黄浦江
2021年完成建造的“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
三个由砖块打造的同心环层层相叠
郭锡恩与胡如珊团队做的项目,不论私人住宅还是公共建筑,常常带着某种记忆。
“田子坊私宅”延续了上海弄堂的记忆;“设计共和与设计公社”保留了这个20世纪初建造的旧房子的部分记忆;“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封存了江边码头的工业记忆;“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回应了峨眉山的山水记忆……
怀想之家。郭锡恩和胡如珊痴迷于“反思型怀旧”:
不是单纯的时间倒退,而是在编织记忆碎片的同时,
让房子适用于现代的城市和生活形态。
为什么“记忆”很重要?
“记忆有很多种,个人有个人的记忆,宅院有家庭的记忆,城市有集体的记忆。处理不同的记忆时,我们用不同的手法。在‘水舍’,保留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瓷砖、墙面、结构,在‘怀想之家’,我们使用的是能呼应记忆的符号和隐喻。一位很有名的建筑师Aldo Rossi就常常谈论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性,他说,城市理解了自己的过去,才能向着未来生长。”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