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也是这样。
怀想之家的模型
三兄妹成年后,都搬了出去,又陆续有了自己的小家。母亲的离世让他们更依恋家庭。借着这次重建的机会,他们盼望将来可以时时回归共处的大家庭生活,所以提出,新的住宅空间要容下三人及各自组建的小家庭。
中国传统四合院为设计师们提供了灵感。“我们用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因为四合院‘空间化’了东方的传统生活理念,它有家庭聚集共享的中心,也有成员们各自居住的外围,适合多代共居。这样的建筑本身,就能唤起人们对家的重视,是一条情感纽带。”胡如珊说。
环形中庭空间
两层住宅围绕着圆形的露天中庭展开。一层有客厅、开放式厨房、餐厅和书房。大面积的玻璃墙面、玻璃门使整个楼层都被“打开”,无比通透。通透了,才能让人站在屋内的任何地方,都几乎可以看到这个家的核心:中央的纪念花园。
通透的一层
一层的环形步道
新加坡位于热带,房屋通风很重要。所以通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随时能打开玻璃门通风。室内与屋外相互连接,进出无碍的不止是风,泳池和花草树木看上去也延伸到了室内,触手可及。
在二楼的走廊,能看到一层,也能感受天窗洒下的阳光
一层与二层能相互“沟通”
4个私密的卧室,都被“抬升”到二楼,由走廊相连。整个房子里,还有3处“双层挑高空间”,它们如同开在二楼的“瞭望口”。站在二层走廊,能通过这些“瞭望口”看到楼下的客厅、餐厅或厨房。“楼上、楼下不是彼此隔绝的,人们守住了隐私,但常常能感受到家人的存在,可以相互照应。”
“虽然我们设计这个房子的时候,没有考虑任何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因素,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它的模式似乎也很适合疫情之下的共居,几个小家庭既能相对独立地生活,还可以共享花园等设施。人数不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刚刚好。”胡如珊说。
早在2012年,同样于新加坡建造的私人住宅“重叠房”
演化了四合院的传统形态
其实早在2012年,郭锡恩和胡如珊就在新加坡另一处有13间卧室的华裔私人住宅里,化用过四合院的形态,将传统的“回”字型宅院演化为两个L形体块。并且同样使用了透明玻璃外墙、双层挑高空间等来处理室内与室外、庭院和房子、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关系问题。
采访时,二人常常提到“关系”,这也许暗示了他们对“栖居”的态度。多年前,他们写到:居所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显露出内心深处最亲密的生存感知和个人依恋。”
怀想之家二楼
三兄妹搬进“怀想之家”后,给郭锡恩和胡如珊发了一封邮件:感谢你们,不仅仅完成了建筑设计、建造了一座宅院,还如此细致地照顾了每个家庭成员非常微小的要求,我们感到安慰,相信这将是治愈的开端……
“我们第一次收到这么感人的邮件。其实,做私人住宅和接商业项目很不一样。商业项目里,通常有项目经理协调、决策,设计和建造都可以被按部就班地推进。但私人住宅总是更‘麻烦’,我们有时甚至要像生活‘助理’一样,照顾全家每个人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会非常有个性。不过,最麻烦的地方,往往也是最感人的地方。”胡如珊说。
坡屋顶下的二楼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