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节能环保的主题,在项目开始之初,新加坡政府便期望符合更高的建筑规范和环境期望,并且要求这座楼以混凝土建造。 新加坡全年温度在25°C ~ 31°C 之间, 充足的自然通风,每个房间周围的空气流通是实现绿色健康的基础。
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框架,不要以为开放式的中庭,弯曲流畅的走廊曲线仅仅是为了美观,这些都是设计师在充分考察实地环境后为了实现减少使用空调或风扇而设计。
当我们走进“小笼包”会感觉到温度和外界有明显的不同,体感更加舒适,并且伴随着徐徐的微风,这是环保、混凝土与设计的完美融合。
作为Heatherwich Studio在亚洲设计的第一座大型新建筑,创始人兼负责人Thomas Heatherwick曾在采访中说道,他希望这座建筑能够为所有人提供了重新思考传统大学建筑的机会。“ Learning Hub仿佛一座手工制作的混凝土塔,围绕着一个中央空间,将每个人聚集在一起,散布著角落、阳台和花园,用于非正式的协作学习。我们很荣幸有机会与具有前瞻性和雄心勃勃的NTU合作,实现这样一个不寻常的项目。”
被称为NTU“创意之坊”的教学中心——The Arc,一共包括56间智能教室,能通过屏幕与移动端的连接形成一个便捷讨论的“翻转教室”。 The Arc采用节能且通风的设计,节能照明灯、特殊设计的冷气系统与太阳能系统等,让这座学习中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环保建筑。2018年,The Arc取得了“绿色建筑标志白金水平”(Green Mark Platinum)这个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认证。
为了弥补因为建筑而失去的绿地空间,ADM(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Media)的设计团队让这栋建筑拥有了一片草坪屋顶。 此外,建筑的外墙采用了玻璃的设计,加强了ADM大楼的透明性和连通性,可以接受最多来自南北两侧的光线。 独特的设计让ADM大楼成为了南洋理工大学必打卡的地标之一。
漫步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校道上,随处可见的大片绿植和偶尔停留在草坪的小鸟,放学后的红色夕阳与别具南洋风情的各处宿舍,绝对能让你停下匆匆的脚步,拿起相机拍下心动的美景。
3、丝丝写字楼 cecil 该项目一举拿下新加坡建筑师协会和国家公园局联合举办的“空中绿意”大奖,并入围世界建筑师年会“年度园林项目”大奖。在2012年10月,158 丝丝街项目拿下在杭州举行的世界屋顶绿化大会2012年会空中绿化施工金奖。
在墙壁、阳台、窗台、屋顶、棚架等地方栽种攀缘植物,就形成了一面绿墙。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覆蓋率,改善居住环境,既达到降温、降噪、降尘的效果,同时也形成了一道道城市绿色景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