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和一位長輩聊天,了解到這樣一段對話——
她用手機聊天軟體問了朋友一個問題,朋友回復給她的是一張「帶文字的圖片」,她看不懂,問朋友什麼意思,對方又回復了另外一張「帶圖片的文字」,這讓她感到非常抓狂。
聽完我無恥地笑了。但其實我也並不是很有嘲笑她的資格,因為我也是幾年前才被比我更年輕的朋友普及什麼是「網絡迷因」(Internet Meme)。當時,我只覺得這個世界正變得越來越符號化。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跟我一樣的情況,覺得社交網絡上的內容越來越琢磨不透。似乎大家都在追求一種加密的說話方式,把不懂這些「密碼」的人硬生生地隔絕在外。如果你也感到困惑,也許我可以試圖解釋一下。
語境是解讀的最大門檻 先看看下面這張圖:
不熟悉影視劇的朋友也許會感到困惑,又或許你熟悉劇集《魷魚遊戲》的畫面,卻全然不知它在表達什麼。但其實這是HBO最新劇集《龍之家族》的一個劇情梗。只有看過這個劇集的人才懂得其中的樂趣。
這就是此類「加密語言」的最大特質——它有特定的語境。所有的創作都是基於一個特定框架進行的,這個框架預先給理解設下了門檻。
你不是這個圈子的人 另外一種情況是,有些用語屬於一個特定的圈層。比如這張:
也許你會覺得每一個詞你都明白,但這句話在你的腦海中並無法形成意義。那是因為你不知道「Shipping」在追星的朋友中,已經早有了新的意義。中文網絡詞彙里也有個類似的詞,叫做「磕」。「Ship」和「磕」都是指對兩個名人或虛擬人物之間情感關係的關心。
類似這樣的中文詞彙還包括「吃瓜」、「牆頭」、「本命」等在中國大陸流行的「飯圈」(即明星粉絲群體)使用的詞彙。這些詞彙始於「飯圈」,又逐漸滲透至社會各個領域。
同為使用中文的各個國家地區,網絡流行詞彙又各不相同,互相影響,常常突破原有的圈層和語境。這樣的情況可以用另一個網絡詞彙來形容,叫「出圈」。
在語言加密的世界中緊跟時代 如果你不服輸,一定要把每一個另類詞彙搞清楚。那麼首先你要做的是縮小範圍,弄清楚這個詞彙是在哪一個語境中使用的,特別是難度最高的首字母縮寫。
舉個例子,「BE」在英文的網絡詞典里有86個縮寫的可能性,如此一來,上下文就特別重要。在中文網絡里,BE還常常代表的是「Bad Ending」,形容故事悲傷的結尾。在化學元素周期表里,BE是元素鈹的符號。結合語境就能幫我們更好理解內容。
另外,很多網絡程序也正在努力幫助我們解碼這些層層「加密」的梗。比如有個網頁叫「能不能好好說話?」,可以輸入詞彙搜索它的各種網絡含義。
當然,大部分搜尋引擎都能幫我們找到答案。不要失去耐心。
放下比較真更容易 其實,年輕人之所以喜歡使用「加密」的語言,是因為這個世界正在逐步細化,相對於大敘事和共識,人們更享受小範圍的共鳴,一種「懂的自然懂」的特權。年輕人不再認為使用同一語言就有著與所有人溝通的意願。
還有,當你跨入了這個門檻,加密的語言就顯得尤為親切。當有人不懂,「懂」的樂趣就比與全人類共享的樂趣更勝一籌,還帶著一點得意。
所以,要允許自己被隔離在外,因為那並不代表你跟不上時代。每個時代都有語言隔閡,有「黑話」,有內部梗,交流一直都是被分化的。接受且放下,與其指責年輕人不說人話,試著了解這些詞彙的來源和發展,以及它代表著怎樣的當代文化,我想會更有意思。
網絡世界的表達可以是十分殘酷的,如果可以借著加密的語言,開拓表達的空間,與想交流的人交流,又何嘗不可呢。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