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对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感兴趣。
什么是精英教育呢?
新加坡的学生从小要经历多次分流制度,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孩子分为不同的班级,学习难度不同的知识,以此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新加坡第一次全国性的分流是在小学三年级,分初试和复试两场。初试的内容涵盖了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内容,这一关主要考察的是孩子是否已经打牢了英文和数学的基础,差不会有10%的学生可以从此轮中获胜进入下一轮。第二轮竞争更为激烈一些,考的是英文、数学和能力测试。考试的内容涉及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内容,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看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这一轮筛选下来,只有1%的学生会被分到“名校”就读高才班(gift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GEP。
前几天就又到了新加坡的小三家长们焦急等待“黄色信封”的日子,没错,10月5日正是小学高才班(GEP)第一轮放榜的日子,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高才班”就像是一张名校入场券,很难有家长能逃得过它的诱惑。不过这也正常,每个家长对孩子肯定会有一些积极的期盼,但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进入高才班过于执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在小一就会给孩子报名各种针对性的补习班。甚至最初的时候,也有不少抱怨的声音:为什么要有高才班的存在?孩子们为什么要去接受这样不公平的教育机会?
高才教育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
新加坡的这个高才班也可以说是一种资优教育。家长们需要清楚的是它并不是针对普通儿童的,而是为那些智力上有天赋的儿童所设立的。
你知道吗?在香港甚至有教育机构会把特殊教育和资优教育放在一类。关于特殊教育,你是不是会想到那些有自闭症或者学习障碍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没错就是这个。因为很多高智商的人,其实在性格和心理上会有一些与普通孩子众不同的特质,这些会让他们的高智商优势蒙尘,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有的甚至最后只能在社会上扮演一些“默默无闻”的角色,这样的“低成就”,无论是对于他们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孩子们需要资优教育创造机会来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也需要资优教育来寻找可以带领我们成长、进步的人群。
那什么是资优儿童呢?1972年时美国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兰做过这样的定义:资优儿童就是那些经过鉴定,具有卓越的能力,经过特殊的教育引导后,能达到高成就并贡献社会的人。其中特殊的教育引导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资优教育的目的是同时着力于“个人发展”和“为社会做贡献”这两方面的。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培养这些孩子的潜能,它们很可能会退化甚至消失...
新加坡的资优教育存在的价值就是发现并激发这些孩子的天赋,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贡献社会。有的资优生并非全才,虽然他们多数表现为思考、反应能力很好、学得快,这些孩子非常需要高才班的因材施教模式,来对他们的天赋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掘。所以这些智力上有天赋的孩子需要和普通孩子区分开来,根据他们的特质去接受不同的教育。
天才只是少数,接受孩子的“平庸”,每个孩子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每个家长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高才班,但是现实也很残酷,天才只是少数,真正高智商的人只占人群的1%-5%左右。
像开头我们提到的从小一开始就给孩子报各种班的情况,家长们最后遇到的结果可能有好有坏,那些没有得到自己预期结果的家长们也需要学会去接受自己孩子其实并不是天才的事实。
家长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引导,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强化他的优势。
有高智商天赋的孩子一定能进高才班吗?
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低成就资优生”的例子。不适当的自我认知,学校和家庭对他们心理上的忽略,都是促成他们“低成就”的原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