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三: 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调适性、包容性。
首先,IB课程的这一特点表现在其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上,它可以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条件等,作为主题探究的参与者,选择进入课程的方式、方法。这在小学阶段(PYP)和初中阶段(MYP)表现得格外突出。许多初到新加坡,英语很弱的小学、初中生,在IB课程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很快就能与同班同学交流、讨论,在很短时间内,就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语言能力和学习成绩都能跟上其他学生。
其次,IB课程的这一特点还表现在IB课程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不片面强调分科成绩。这使学生有可能发挥在思维方法方面的优势,弥补掌握某一学科知识点中的不足。从长远的观点看,正是通过发挥这些优势,会形成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核心能力”,让学生受益终生。
再次,IB课程的这一特点也表现在它为学生的升学、深造预备了比较宽的通道。这在高中-大学预科(DP)阶段的“小留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非正式地概括新加坡的中国“小留学生”群体的特点是:这些学生,要么是“不屑于”参加中国高考的,要么是“不敢”参加中国高考的。前者是学习的尖子,他们瞄准的是比北大、清华排位还靠前的世界名校,后者是初中的所谓“后进生”,因为考虑到在国内也许只能上个“三本”、大专,于是出国碰碰运气。这两种极端状态的学生,在IB课程系统中竟然各有各的成功,分别进入了自己觉得适合的大学。这不能不说它得益于IB课程体系的弹性。在高中-大学预科(DP)阶段,IB课程进入学科教学,学生在六组课程中各选择一科修读,而各科课程至少有两个难度层级可以选择。同时还有几门融汇学科课程的“核心课程”作为连接。学生着眼于自己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选课,最能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通过规范化、量化、可测度的素质养成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终身的学习者,是IB课程的核心目标,也是新加坡几十所IB国际学校的共同追求。具有上述特点的新加坡IB国际学校的学生,还是很幸运的。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他们逃离了国内千军万马争抢的独木桥,也避开了新加坡本地学校的应试的窘境,剩下的,就是快乐地畅游在IB课程提供的知识海洋里,选择并实现自己个人发展的理想。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