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2022-11-18     缘分     12461

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山打根的新加坡街。(叶孝忠摄)

作者 叶孝忠

友说:这里就是新加坡街(Jalan Singapura)了。

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叶孝忠摄)

坐在朋友的车上,我望着车窗外,试图找出这条街的新加坡性。

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山打根的新加坡街。(叶孝忠摄)

“那是因为这里有不少组屋,在山打根市区颇为罕见,街景就像新加坡一样,因此被命名为新加坡街。”

山打根土生土长但曾经在新加坡留学的朋友这么说。这些约六七楼高的组屋,现在颇为陈旧,甚至一身斑驳落寞。

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山打根新加坡街上颇为陈旧的六七楼高组屋。(叶孝忠摄)

上网搜关于山打根新加坡街的新闻,这些组屋的现状堪虞,十分脏乱。当地政府还提出改造计划,打算重建新加坡街上多栋超过半世纪的组屋。

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星洲日报)

新加坡街弯弯曲曲,建造于小山坡上,是市区一条有名的街道,过去居民以华人为主,不少是小康之家。

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叶孝忠摄)

组屋楼下也设有商铺,如餐厅、理发店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是生活气息颇为浓厚的街区,但后来因为城市规划,华人的生活街区慢慢移到市中心以外,这里才逐渐没落。

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鸟瞰新加坡街上的组屋。(叶孝忠摄)

山打根人应该知道新加坡在哪里,但对一些新加坡人,特别是年轻一辈来说,山打根究竟在哪里?

这是沙巴第二大城市,位于婆罗洲东北岸,曾拥有显赫的过去。山打根(Sandakan)地名来自当地的苏禄语,意为“典当”,应该被典当的领地之意。但它究竟被谁所典当,至今依旧是历史谜团。

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山打根(Sandakan)地名来自当地的苏禄语,意为“典当”,应该被典当的领地之意。(叶孝忠摄)

1882年,英国北婆罗洲公司成立,并且把首府设在山打根。由于山打根位于新加坡和香港之间,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航运站。为了发展山打根,当时的统治者就到香港招募华工,还为愿意来北婆罗洲工作的华工提供免费船票。

1882年到1886年间,山打根就引进了超过1000名华工,包括商贩、裁缝及苦力等,后来有不少客家人留了下来,华族人口逐渐壮大。到了1930年代,中国的内忧外患,更是吸引不少中国南方华人前往新马谋生。上世纪30年至40年间,就有超过3万名华人移民到山打根。

二战期间,日军入侵山打根,城市遭到炮火轰炸,一片狼藉。战后北婆罗洲公司才把行政中心迁至今日的沙巴首府亚庇。

山打根天然资源丰富,渔业和木材业十分发达,吸引不少香港商人前来经商。上世纪70、80年代木材业一度繁盛,山打根有木山之称,高楼林立于群山间,也有小香港的美誉。山打根客家人多,但当地人多讲粤语,他们说去市中心不说“下坡”,而是广东话的“落埠”。

马国至少有两条“新加坡街” 其中一条连街景都是熟悉的组屋

山打根城市面貌。(叶孝忠摄)

山打根是沙巴州内唯一以广东话为主要方言的城市,对从小就听懂粤语的我来说十分亲切(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看TVB电视剧长大学会粤语的)。朋友带我到当地海鲜餐厅吃饭,餐厅里播放的音乐都是叶蒨文的80、90年代流行的金曲。那是香港,也是山打根的辉煌年代。

由于木业和渔业发达,不少华人因此致富,根据朋友说,当时不少香港无线电视剧明星都曾经受邀来到山打根登台。看到网上一篇文章写道,香港影星冯宝宝也是在山打根的新加坡街出生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