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社区管理与基层组织一直独具特色且运作成效甚好。在新加坡多元种族往往共生于同一社区,如何管理好这些基层社区,基层组织在其中如何运作,都暗含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智慧。
为了让同学们充分理解新加坡公共管理中第三部门的作用和社区管理的运作方式,MPAM项目办特别邀请杰出校友林焕章做客系列讲座,以他40年基层领袖的经验,为大家分享新加坡基层管理的方方面面,帮助大家一探新加坡基层组织之究竟。
林焕章校友是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智慧控股集团执行长兼执行董事,前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副总裁,拉丁马士区公民咨询委员会荣誉主席,被新加坡总统委以“太平绅士”职衔,在基层社区管理实践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在讲座中林焕章校友分享:社区基层领袖大约3.2万人,分布在新加坡93个选区,分别由93名囯会议员或政府委任的社会贤达作为其顾问。作为众基层组织中最高层领导,公民咨询委员会自上世纪60年代建国总理李光耀探索设立以来,一直在新加坡公共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领袖植根于民众之中,与基层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一方面不仅推动了新加坡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节省了公共开支。
在分享新加坡社区管理的案例中,充分体现了第三部门的五个明显特征。第三部门或称“志愿部门”、“公民组织”,是介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外的部门,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同时第三部门在公共治理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他们的目的是促进公共利益或团体利益,他们承担了公共服务职能,弥补了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不足,促进了合作的社会网络和规范的积累——也就是社会资本的积累。
在介绍“社区基层领袖如何扮演政府与民间之间的桥梁”时,林焕章校友介绍领袖们是如何通过参与社区建设及物业管理、主导各类组屋翻新计划及公共设施建设;通过组织居民为社区建设投票、参议国事、解释政策等日常工作来实现其重要的纽带作用。这也充分体现了第三部门的社会功能:为社会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参与公共治理、分享和制约公共权力、激发公民精神、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新加坡组屋在分配时不考虑住户的职业、种族、宗教、年龄等,对住户进行“混搭”,展示了新加坡社会群体成员及文化多样性的融合,拉近了社会成员的距离,这对于形成高度的社会互信、建立一般互惠关系、打破联盟稳定是特别有帮助的。这些社区领袖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不仅帮助居民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和问题,同时也提升了新加坡社会公益服务的优良风气,也充分展示了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治理的优势:贴近群众、行动灵活、专业性强、活动领域广泛、敢于并勇于创新。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抗教授曾说:公民社会是第三部门社团的总和,由独立于政府和市场组织的机构和个人组成。没有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分法,任何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秩序、民主和社会正义就不能发展起来。百姓从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变成公共问题的解决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些都要求政府官员从公共问题的解决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为公民行动的伙伴、教育者和组织者。社会发展需要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的发展,善治的基础在公民社会。
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发言,并与专家提问互动,从学长的社会经验分享中学习新加坡独特治理模式的管理学智慧。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