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把丈夫孩子留在家,独自出国度假,你怎么看?(ALAMY)
该抽离时就应该抽离
“到了度假村,她们在无边际泳池游泳、在沙滩上闲坐着、放飞自我地大吃大喝、追剧、滑手机、睡到自然醒,还拍下自己模仿韩星跳舞的搞笑视频。她们除了改名换姓,什么都做,就是要忘掉家庭。”
《商业时报》5月16日刊登的一篇特稿,讲述25位妈妈如何在母亲节周末“抛夫弃子”,参加Mommyfique网站举办的“妈妈假”(momcation),乘渡轮到峇淡岛度过几天没有生活负担、不需照顾孩子的短暂时光。
也许是红蚂蚁多心,但“除了改名换姓,什么都做”似乎在影射这些妈妈们刻意地乐不思蜀,有点责备的意味。
果不其然,文中就引述主办者Gidania Wong的话,说社会将妈妈视为与孩子密不可分,妈妈若想真正独处一阵子,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可耻:
“一开始,我的孩子们都感到混乱。他们问:‘你为什么需要休息?还要离开我们休息?’我的丈夫甚至担心,‘你是不是有了另一个男人?’”
“人们会假设,妈妈如果想‘休息’,一定是她、孩子或丈夫任何一方出了问题。”
准妈妈们在峇厘岛度假。(Amanda Leong提供)
说真的,累了想休息一下,自然不过。而且所谓休息,便是暂停工作、学习或活动,以恢复精力的意思。
大家如果体会过出国度假时,手机仍不停传来工作相关的简讯和电邮那种感觉,就明白为什么休息里头的“暂停”那么重要了。
因此,妈妈如果要短暂离家几天,真正地休息,老实说没什么奇怪,更没什么好责怪的。
况且,实际情况更可能是妈妈即使人在度假,心仍挂念著家里。你可以把妈妈带出家庭,却未必能把家庭从妈妈的心中剥离。
如2018年起,每年放至少一次“妈妈假”的Amanda Leong告诉《商业时报》:
“我一次度妈妈假时,陷入了恐慌。我当时想,我在干什么?我的职责是在家陪伴孩子......然后我恍然大悟,他们完全没事,只是我胡思乱想罢了。”
《纽约时报》在2020年1月28日刊登了题为《妈妈假是真有其事》的文章。(截图)
”妈妈假“这个词汇在《纽约时报》于2020年以它为标题刊登了一篇特稿之后流传开来,度假的妈妈们纷纷在社媒贴文中附上#momcation主题标签,纪念她们独自或与姐妹淘一同出国旅游的经验。
这个现象虽然目前还是在欧美比较盛行,但为它定下标签,就代表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种“特异”的现象,到了大家都习惯妈妈偶尔离开充充电的那一天,这些标签或许就不再需要了。
度过妈妈假的妈妈们也跟《商业时报》分享了一些经验之谈:
“你总是会觉得内疚,这是无法避免的。但你必须相信这个过程,你不但会带着更愉快的心境回家,孩子们也会在这期间成长。如果你一直在他们的身边围绕,还事事耳提面命,他们要怎样学习(独立)?有时,距离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还是不放心,就先从度宅假(staycation)开始。就在外过一晚就好。这一点距离能起的作用可大了。”
谁说爸爸和宝宝不能快乐相处?(海峡时报)
就像以上受访者说的那样,距离才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教孩子独立,也教爸爸如何独立带孩子,而不是靠着妈妈记得今天有什么补习班、家里什么用品用完了要补货、出门时有没有带齐湿纸巾、奶粉、纸尿片、玩具、书本这些必备品。
所以,请妈妈们放心,该休息的时候还是清空脑袋,放松心情,好好休息吧。
你不在的时候,爸爸和孩子们会过玩得好好地,即便大家对“过得好好地”的定义可能不太一样。(跟我们视讯通话时,按捺住想看看家里的冲动,或是假装看不到玩具狼藉的“惨烈”景象就好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