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社區管理與基層組織一直獨具特色且運作成效甚好。在新加坡多元種族往往共生於同一社區,如何管理好這些基層社區,基層組織在其中如何運作,都暗含著公共管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智慧。
為了讓同學們充分理解新加坡公共管理中第三部門的作用和社區管理的運作方式,MPAM項目辦特別邀請傑出校友林煥章做客系列講座,以他40年基層領袖的經驗,為大家分享新加坡基層管理的方方面面,幫助大家一探新加坡基層組織之究竟。
林煥章校友是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智慧控股集團執行長兼執行董事,前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報集團副總裁,拉丁馬士區公民諮詢委員會榮譽主席,被新加坡總統委以「太平紳士」職銜,在基層社區管理實踐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在講座中林煥章校友分享:社區基層領袖大約3.2萬人,分布在新加坡93個選區,分別由93名囯會議員或政府委任的社會賢達作為其顧問。作為眾基層組織中最高層領導,公民諮詢委員會自上世紀60年代建國總理李光耀探索設立以來,一直在新加坡公共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社區領袖植根於民眾之中,與基層自治組織共同參與社區事務管理,一方面不僅推動了新加坡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政府節省了公共開支。
在分享新加坡社區管理的案例中,充分體現了第三部門的五個明顯特徵。第三部門或稱「志願部門」、「公民組織」,是介於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外的部門,具有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志願性。同時第三部門在公共治理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他們的目的是促進公共利益或團體利益,他們承擔了公共服務職能,彌補了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不足,促進了合作的社會網絡和規範的積累——也就是社會資本的積累。
在介紹「社區基層領袖如何扮演政府與民間之間的橋樑」時,林煥章校友介紹領袖們是如何通過參與社區建設及物業管理、主導各類組屋翻新計劃及公共設施建設;通過組織居民為社區建設投票、參議國事、解釋政策等日常工作來實現其重要的紐帶作用。這也充分體現了第三部門的社會功能:為社會提供廣泛的公共服務、參與公共治理、分享和制約公共權力、激發公民精神、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新加坡組屋在分配時不考慮住戶的職業、種族、宗教、年齡等,對住戶進行「混搭」,展示了新加坡社會群體成員及文化多樣性的融合,拉近了社會成員的距離,這對於形成高度的社會互信、建立一般互惠關係、打破聯盟穩定是特別有幫助的。這些社區領袖通過開展志願服務,不僅幫助居民解決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和問題,同時也提升了新加坡社會公益服務的優良風氣,也充分展示了第三部門參與公共治理的優勢:貼近群眾、行動靈活、專業性強、活動領域廣泛、敢於並勇於創新。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陳抗教授曾說:公民社會是第三部門社團的總和,由獨立於政府和市場組織的機構和個人組成。沒有政府、市場、公民社會三分法,任何一個處於支配地位的社會秩序、民主和社會正義就不能發展起來。百姓從公共服務的消費者變成公共問題的解決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人民群眾對公共事務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這些都要求政府官員從公共問題的解決者和公共服務提供者轉變為公民行動的夥伴、教育者和組織者。社會發展需要第三部門公民社會的發展,善治的基礎在公民社會。
活動中同學們積極發言,並與專家提問互動,從學長的社會經驗分享中學習新加坡獨特治理模式的管理學智慧。
文字:MPAM2022級姜天寶
圖片: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MPAM項目辦、MPAM2022級姜天寶
編輯: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MPAM項目辦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關於MPAM項目
高級公共行政與管理碩士(MPAM)學位課程是為了滿足中國及華人地區廣大中高層管理人才的學習需要,以中文授課的碩士學位課程。2023年的MPAM項目已開放申請,如需了解更多詳情,可發郵件至招生郵箱:[email protected] 索取申請材料。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