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多数国人认同,处理噪音问题的第一步应是与邻居沟通,但超过半数的线上调查受访者表示,他们不常与邻居交流。(新明日报)
如果大家本来都“闭门”生活,连在电梯里看到邻居也当成是陌生人不打招呼,甚至连邻居的样貌都不大清楚,将来如果发生与噪音相关的问题,很可能也会因各自不熟悉也表现得很冷漠,使纠纷更快“升级”更严重的问题,最终也难以达成共识。
有网民就说: “很怀念60年代至90年代,当时人们对彼此都很友善、宽容,也互相帮忙。现在已是‘闭门’世代,那咳嗽、打喷嚏甚至放屁,会不会也被算在清静时段内(需禁止的行为)?”
关于噪音问题,只有你想不到的
邻里噪音社区咨询小组归纳出四大引发噪音问题的类别,并各别给予应对方案。(社区咨询小组报告截图)
在报告中,小组归纳出四大引发噪音问题的类别,包括与移动物品相关(如搬动家具)、活动相关(如电视声量、启动吸尘机等发出的巨响)、装修相关,以及宠物相关。
即便小组按类别给予建议,但小市民面对的噪音问题不止于此。
一名读者上周末就投函《海峡时报》,投诉在他位于巴西立21街的住家附近,有一亩空地被围成工地。
据他观察,客工过去一个月在此进行施工,现场发出敲打及研磨金属的巨响。
他问道: 这类(吵杂的)加工不是应该在工厂内完成后,再将各种零件运抵这里组装起来吗?
(海峡时报)
另一边厢,有网民也反映,在晚间11点至隔天凌晨一两点,都会有汽车在社区内风驰电掣,发出巨大的引擎声响,这个问题又该如何处理?
噪音问题显然不仅是楼上楼下、或左邻右舍所引起的,住家附近每天听到的噪声,也让一些国人不得安宁。
换言之,邻里噪音问题的所属范围,在一些社区加倍扩大了。
上周六(11月19日),邻里噪音社区咨询小组就举行了对话会,宣布将建议报告提呈给社区事务署和文化、社区及青年部。
国家发展部兼外交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出席对话会后说,政府将认真研究小组所提呈的建议,预计明年上半年针对建议作出回应。
看来,不只居民被噪声搞得头大,人民代议士也应该头很大。
毕竟,每个面对噪音问题的居民,所面对的遭遇及经历都不尽相同,要如何制定一套能让各户人家都满意、并愿意遵守的标准,难度不小。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