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受:诗书双绝的新加坡“国宝”

2022-11-24     缘分     20921

潘受:诗书双绝的新加坡“国宝”

年少万言长文获蔡元培颁奖,获“少年状元”美誉;流寓新加坡任陈嘉庚秘书,抗战带队回国劳军赈灾;参与筹办南洋大学,为推广华文教育殚精竭虑;诗书造诣高深,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潘受:诗书双绝的新加坡“国宝”

记者 许文龙/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翻拍资料图)

潘受(1911年—1999年),又名潘国渠,字虚之,号虚舟,出生于南安乐峰镇炉中村,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早年就读于泉州培元中学,19岁远渡南洋,后长居于新加坡。他的诗文、书法造诣极深,钱锺书称他是“大笔一枝,能事双绝”;章士钊视他为“海外诗人三鼎足”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出任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任秘书,1940年膺任南洋回国慰劳团团长。1953年参与筹办南洋大学,后出任该大学秘书长(代校长职)。1995年,新加坡政府为肯定潘受对新加坡文化与教育的卓越贡献,宣布他为“国宝”。

潘受:诗书双绝的新加坡“国宝”

潘受(右)与陈嘉庚先生亦师亦友

潘受:诗书双绝的新加坡“国宝”

1995年,郭景仁(左三)等人前往新加坡拜会潘受(左二)。

年少才学过人 离乡流寓星洲

1911年,潘受出生于南安炉内乡(今乐峰镇炉中村)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潘习鹏是清末秀才,也是村里受人尊敬的中医,饱读诗书兼救死扶伤。受父亲影响,潘受从小就聪颖博记,五六岁时看过的诗和文言文,很快就可倒背如流。

少年时期,潘受从南安来到泉州培元中学读书,接受了新式的学校教育。受到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从初中开始创作诗歌、散文,作品不时发表在厦门、上海等地的一些知名刊物。在泉州期间,潘受还参加弢社的吟咏活动,所作诗歌令老辈诗家十分赞叹,半村老人谓:“泉州诗人可争中原旗鼓者,前有丁雁水,后有潘国渠。”当时,上海一家书局看中他的诗作,打算为他出版新诗集,但最后被他婉拒。爱好书法的他,接触了当时泉州城两位知名的书法家林翀鹤、曾振仲,行走于两师门下,得益良多。

时光匆匆,潘受很快念到高中。当时,全国开展“全国拒毒运动的论文比赛”,潘受欣然参与,所作万言长文《拒毒运动与民族主义》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被当时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审团评为第一名,获蔡元培颁发金盾奖,顿时名声大噪,被誉为当时的“少年状元”。因其才华横溢,还在读高中的他被母校培元中学破例聘请为兼职教师,教授初中三年级的国文。高中毕业后,学校续聘他为正式教员,那一年他才18岁。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学校任职一年后,潘受却辞去了教职,离开了学校、讲台,依依不舍地告别故乡前往陌生的南洋,投靠在那里的兄长。原来,当时泉州的一个军阀看中潘受才华,各种威逼利诱,想聘请他当秘书。不屑与此人为伍的潘受,只好辞去教职,匆匆忙忙地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道路。

1930年,带着对家乡的万分不舍,19岁的潘受经香港流寓星洲(今新加坡),并写下“出国只因忧国乱,此去迢遥万里外。离家未是为家贫,何时重赏故园花”的诗句。到新加坡后,因文字功底深厚,他初任星洲的《叻报》副刊《椰林》编辑;1931年任新加坡崇正学校校长;继后曾分别在华侨中学、道南学校及马来亚麻坡的中华中学当校长。1934年,我国多省发生严重水灾。潘受积极参与陈嘉庚发动的海外华侨赈灾工作,回国参与各地赈灾工作,撰写感人的《救灾宣言》。

潘受:诗书双绝的新加坡“国宝”

抗战期间,潘受(左三)回国劳军赈灾。

归国赈灾劳军 支援全国抗战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次年10月,东南亚各国的40多个华侨救国团体的代表在新加坡集会,一致决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推举陈嘉庚为主席,支持中国抗战。应陈嘉庚之邀,潘受毅然义务担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机构”的主任秘书,谢绝薪酬。筹赈机构的历次宣言和重要文电,都出自潘受之手。为推动南洋华侨各尽所能、支援国内抗战,潘受殚精竭虑,深受陈嘉庚的信赖与倚重。

1940年,为了鼓舞中国军民的士气,南洋各地组织“南洋各属筹赈会华侨回国慰劳团”到中国慰劳抗日将士,劳军赈灾支持抗战,29岁的潘受担任团长。慰劳团由新加坡经缅甸、云南、贵州,然后直抵当时被称为陪都的重庆。此后,慰劳团跋涉大半个中国的山川,到各战区从事劳军活动,其间一路的坎坷险阻和所闻所感,都被写入他为民族存亡歌泣沉吟的诗篇中。他以大量的篇章,唱出时代的悲歌,记下了当时的史实,堪称那个时代的“诗史”,其诗风格调郁勃沉雄,颇有杜陵之貌。当时在重庆的章士钊读到他的诗作,曾慨叹:“诗在南洋矣!”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