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大选上周六(19日)结束,但却未尘埃落定,首相人选至今难产,未来政府究竟由谁主导,依旧是未知数。
由于此次大选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国盟爆冷、希盟小输、国阵大败,无一阵营单独取得过半议席,衍生了一出让人一头雾水的悬疑政治剧情,也让不少马国网民在未全盘了解马国政治制度的情况下,爆出情绪性言论。
有人质疑,“第一名为何不能执政,第二名为何可以和第三第四名联合起来‘玩臭’?”,也有人对新政府延宕数日还无法成立感到厌倦,抱怨自己“投票投了个寂寞”。
然而,在马国承袭自英国的西敏寺制度下,第一名还真的不一定稳当政府,第二名或第三名找上其他阵营合作组队也不是什么作弊行为。
选后没有政党或阵营独大,导致新政府必须耗时多日才能组成,在民主国家亦并非罕见。
此次马国政局,其实正好让马国民众,乃至同样承袭西敏寺制度的新加坡人透过几个政治词汇科普一下,了解这套政治制度究竟如何运作?
马国本届大选为史上最激烈选举,选后没有任何一个阵营单独取得过半执政资格。(联合早报)一、悬峙国会 过去,马国长期处于一党独大状态,因此不曾出现过本届大选这般大乱斗的选举结果。
但没有出现过,不代表不会出现。
2018年大选后,国阵神话破灭,马国政治处于碎片化状态,“人人有机会,个个没把握”。
本届大选只是进一步把这种状态具体化,形成没有任一阵营单独过半的“悬峙国会”。
所谓悬峙国会(hung parliament),是指选后没有任一政党或阵营取得简单多数议席。
马国国会下议院共有222席,单独执政的简单多数门槛是112席。
此次大选,希盟赢得82席、国盟73席、国阵30席,统统没跨过简单多数的执政门槛。
这意味着马国出现悬峙国会,各阵营只能透过拉拢其他党派筹组联合政府才能执政。
在西敏寺制度下,手握最多席次的政党或阵营拥有优先组阁权是惯例。
在本届大选中赢得最多席次的希盟有优先组阁权,但这并不能保证其必然组成政府。
因此,某些马国网民所谓“第一名不能执政,第二名联合其他阵营执政就是‘玩臭’”的说法,在西敏寺精神下并不成立。
如果希盟无法率先拉拢足够席次,跨过简单多数门槛,其他阵营,包括排名第二的国盟也有权和其他党派合纵连横,尝试组成政府。
简而言之,无论是第一名的希盟、或第二名的国盟,谁有办法凑满过半席次,谁就能执政。
在西敏寺制度和内阁制下,政治联盟和势力平衡本就是基本元素,因此“谁和谁结盟,导致谁失去执政机会”,严格来说并未违反相关制度的精神。
安华率领的希盟取得最多议席,但尚无法凑足简单多数席次成立新政府。(法新社)二、团结政府 马国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在希盟领导人安华和国盟领导人和慕尤丁都无法取得绝对多数支持后,向两人建议组成“团结政府”。
对此,安华说他“接受团结政府的精神”,但慕尤丁斩钉截铁表示反对。
所谓团结政府,即是政治学中常提到的“大联合政府”概念。
大联合政府通常由两个政治理念不同,且都无法取得过半席次的最大政党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两大阵营通常势均力敌,各小党也具备相当势力,为了确保新政府能达到稳定多数,因此才组成大联合政府。
本次马国大选赢得最多席次的分别是位于政治光谱两端的希盟及国盟,前者主张多元族群政治,后者崇尚马来保守主义。
如果由两个意识形态南辕北辙的阵营共同组成元首建议的团结政府,就是大联合政府的概念。
德国、意大利及日本等民主大国都曾出现过大联合政府。
然而,随着慕尤丁强调不会和希盟合作,马国政治死局是否能以史上首次大联合政府解套,结果还很难说。
马国元首苏丹阿都拉建议希盟和国盟组成团结政府。(路透社)三、少数政府 在作为造王者的国阵宣布决定不和希盟或国盟联合组成政府后,希盟及国盟如今都面对最终都无法取得过半议席门槛的窘境。
然而,在西敏寺制度或不少实施内阁制的国家里,议会席次不过半,不一定意味着无法执政。
英国、加拿大等国都曾出现过赢得最多席次,但未过半的政党成立“少数政府”的先例。
为了筹组少数政府,掌握最多席次但不过半的执政党必须获得一个或以上的在野党背书,确保首相或总理人选在议会中取得过半支持。
必须强调的是,支持执政党成立少数政府的在野党仍维持在野状态,不会加入政府,因此在一些政策议题上仍保留反对空间。
例如,英国保守党在2017年国会选举只取得317席,无法跨过326席的简单多数门槛,但最终仍在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的支持下,成立少数政府。
无论如何,少数政府毕竟是由未掌握过半席次的政党或阵营所成立,因此极为考验执政党与提供支持的在野党之间的信任程度,稳定性难免较低。
少数政府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也经常得和各党派妥协,甚至可能为此改变原有的执政路线,导致施政效率较差。
四、信任与供给协议 承接上一点,为确保少数政府的稳定,掌握最多席次(但未过半)的执政党通常会与支持其执政,但不加入政府的在野党签订“信任与供应协议”(confidence and supply agreement)。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