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十大小贩美食

2022-11-27     缘分     15636

图源来自网络

杂菜饭也叫经济菜饭。

怎么点菜呢?

先点主食,主食一般为白饭, 然后点菜。

菜肴多达十几种, 包括肉类、蔬菜与海鲜, 常见的包括咕噜肉、咖喱鸡、蒸蛋、包菜、肉碎茄子、清蒸鱼片、卤肉卤蛋、蛋豆腐、羊角豆、黑胡椒猪扒、咸蛋鸡块、柠檬鸡和鱼片等。

摊贩夹完菜后通常会问是否要淋咖喱或卤汁。

4. 水粿(Chwee Kueh)

新加坡十大小贩美食

图源来自网络

水粿是用白米磨成浆制成的粉团, 放在特定的模子蒸成形。

馅料用菜脯、葱、虾米、辣椒煮成, 吃时再加上一些辣菜脯, 通常都是作为早餐或下午茶, 它源自广东潮汕的一种民间小吃, 在本地俗称“Chwee Kueh”(潮州话)。

菜脯也称菜头干或白萝卜干, 但不是普通的萝卜干哦, 小畅对这个萝卜干真是钟爱有加。

这个菜脯做的时候要浸泡20至30分钟, 沥干切碎后,再与蒜茸、虾米和调味料等放入热油锅翻炒。

菜脯加水粿,真是绝配。

5 叻沙(Laksa)

新加坡十大小贩美食

图源来自网络 叻沙主要以咖喱粉、叻沙叶(越南香菜)、南姜等香料,与辣椒干、椰浆、柠檬草、干虾米等煮出橘黄色的汤底, 再搭配粗米粉、鲜蚶、虾、鱼饼、豆卜、豆芽等材料制成。 本地叻沙源于土生华人。

1960年代初, 一名摊贩在新加坡东部加东地区开始售卖娘惹叻沙,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叻沙摊位在加东出现。

其中一摊加东叻沙还将粗米粉剪成小段, 让食客直接用汤匙吃,形成特色。 现在我们去加东吃叻沙, 也会发现摊主把粗米粉剪成小段, 吃起方便多了。

小畅在加东吃叻沙的时候, 还见到过老板和名人的合影, 看来明星们也喜欢这些风味小吃。

关于叻沙词源, 有一种说法,叻沙是波斯语面条的意思; 有另一种说法,叻沙是梵文,指数量很多; 还有一种说法,叻沙是方言“辣沙”。

总之叻沙不是华文,是Laksa的音译。

这么一听这名字的来源还真复杂, 这也说明了新加坡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元文化多种族的国家呀!

6. 炒粿条(Fried Kway Teow)

新加坡十大小贩美食

图源来自网络

炒粿条可追溯到中国广东潮汕, 起初多数为苦力、农民和渔民食用, 现在已发展成为东南亚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在新加坡本地小贩中心随处可见。

主要材料为粿条、熟面、黑酱油、大蒜、腊肠、鸡蛋、鱼饼和豆芽。

既然是炒出来的,火候的掌握很重要了。

有些摊位每次去都大排长龙, 关键是炒粿条的师傅厉害呀。

炒粿条之所以吃起来很香, 是因为在烹炒时使用猪油, 还会撒上炸的酥脆的猪油渣。

应客人要求最后加入鲜虾和血蛤快速拌炒。

7. 椰浆饭(Nasi Lemak)

新加坡十大小贩美食

图源来自网络

椰浆饭是传统马来美食, 原为街边售卖的早餐。

后来发展成一日三餐都可吃。

椰浆饭是用米加椰浆和班兰叶煮成饭, 马来文为Nasi Lemak, nasi意为饭,lemak为油脂。

饭是浸泡在椰浆里煮出来的, 吃起来细腻柔润。

传统配料为花生江鱼仔、参峇辣椒酱、黄瓜片和乌达, 现在配料的款式变得多样化, 如炸鸡翅膀、荷包蛋和菜豆等。

8. 印度煎饼(Roti Prata)

新加坡十大小贩美食

图源来自网络

印度煎饼源自印度的扁形面饼, 俗称Roti Prata, roti 是面包的意思、prata 是扁平的意思, 翻译过来就是扁平的饼。

制作印度煎饼, 一定要有好的面团, 面团的主要材料有中筋面粉、细砂糖、盐、炼奶、鸡蛋、温水和食用油。

制作面团的流程是: 先将面粉、糖和盐混合, 然后在温水里加入鸡蛋和炼奶, 结合揉成一个大面团。

面团要揉到什么程度呢?

一直揉到不沾碗为止。

之后,将面团分成几个小面团, 再把它们放进一碗食用油内,静置两小时。

在有些地方,印度煎饼也叫印度甩饼, 只见师傅将小面团旋转着向上抛甩, 每抛一次面饼会变大而薄, 然后将薄饼折成圆形或四方形, 放上铁板煎至金黄。

吃印度煎饼,一定要配咖喱。

印度咖喱主要用丁香、小茴香籽、芥末籽、胡荽籽、黄姜粉和辣椒等香料制成, 种类也很多,包括羊肉咖喱、鸡肉咖喱、鱼肉咖喱、素食咖喱等。

9. 沙爹(Satay)

新加坡十大小贩美食

图源来自网络

沙爹源自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早期的沙爹摊位主要由马来人经营, 没有售卖猪肉, 华人开始经营后才有猪肉沙爹。

早期的摊贩挑着两个小木箱在街边摆摊, 一个长形的小炭炉用来烧烤, 另一个则是食客用餐的小桌。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