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
新加坡医疗系统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为亚洲最有效的医疗卫生系统,全球第六。而新加坡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年支出却只占全国GDP的4.25%(世界银行2015年数据),低于中国的5.32%。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纵观全球医疗保障制度诞生以来的百余年历史,主要产生了四种模式。一是英国式的全民医疗保险,二是美国式的商业医疗保险,三是德国式的社会医疗保险,四是新加坡式的储蓄医疗保险。前面我们聊过的英国日本和香港,都属于英国模式,今天我们剖析新加坡模式。这种模式历史较短,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采用这个模式。
前面我们介绍了英国的医疗制度(连结在文章结尾),同属于英联邦的新加坡政府1965年独立后,在1974年以前也是采用了英国的全民医疗政策,国家包揽所有社会成员的医疗费用,结果导致医疗卫生费用急剧增加。这迫使新加坡探索出世界上首个储蓄性医疗保障制度,强调公民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其后,新加坡政府不断健全本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了 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 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 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 的医疗保障制度,也被称为“3M计划”,3个计划互相配合,优化了新加坡医疗保健服务的供应以及对公共医疗保健机构补贴的方式,降低民众医疗保健费用,推动新加坡医疗保障体系高效运行。
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
保健储蓄计划是针对全体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的强制性个人储蓄方案,可用于支付住院费用与购买个人医保。每个已经工作的人都有自己的账户,可以为本人或者父母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支付公立医院和某些获准使用MediSave的私人医院的住院费用。
医疗储蓄方案所需储蓄的费用大约占到工资收入的6%-8%,税前扣除(免税),平时会有利率,不低于2.5%;另外,因为是免税的,缴费也有最高限额(每年不能高于250新币),并且账户的钱只能用作住院费和特殊重大的门诊费用,每年支付的最大限额为15万新币。最高受保年龄是75周岁。账户用不完的钱可以由继承人继承。
新加坡的医疗收费由政府统一定价,服务分为A,B1,B2,C四个等级,A为最高级,政府对应的津贴分别为0%,20%,65%,89%。住院费用超过500新币 - 1000新币,才能启动储蓄计划(500新币约为2500元)。要注意,新加坡公民报销比例比较高,永久居民报销比例远低于公民。比如,新加坡公民住政府医院B2或C级病房(6人以上病房)的花费100%可纳入报销范围,而同等级病房永久居民的报销比例只有一半左右。而如果一名新加坡公民在政府医院的B1级病房(比B2更高等级)接受治疗,报销比例只有43%,私立医院更是只能报销25%。
新加坡是没有社会统筹的,社会统筹基金是指社会保险基金在大范围内由社会保险机构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新加坡强调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一生的医疗费用的责任者,这一模式也称为自我保护模式,如果个人账户的储蓄不足以支撑医疗费用,那么可以自费或者用未来储蓄偿还。
所以保健储蓄计划虽然有优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社会共济差,大病风险保障严重不足。
PS:新加坡打工人每个月工资的20%要上交公积金管理局,企业为他们再交15%。这个钱包含了医疗费用,购房和养老(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员工实施不同的缴费率)。跟大陆社保有相似之处。
终身健保计划(MediShieldLife)
为补足医疗储蓄方案的缺陷,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开始了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这是一份自愿参加的低费用的大病医疗保险。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可以用MediSave户头的存款去投保,用来报销在新加坡的部分住院与手术费用。健保双全计划在2015年底被全新的终身健保替代,MediShield升级为MediShieldLife计划。
不过作为一项基本的个人医疗保险,MediShieldLife提供的只是最基础的保障。深知这一点的新加坡政府允许公民与永久居民向保险公司购买个人医保IP(Integrated Plan)来补全医保保障。
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
1993年,新加坡政府为帮助贫困的居民支付医疗保险费用而特别建立了主要靠捐赠的保健基金。捐赠基金的收入会分发到公立医院,无法自行承担住院费用的新加坡人可以向医院的保健基金委员会申请保健基金的援助。
新加坡医疗体系和本地人如何看病
新加坡提供基层医疗、综合医疗和中长期护理三级医疗服务,这些服务由私立、公立和民间团体的医疗机构提供,并将以上三种护理方式结合起来形成连续护理体系,通过各方合作为病人提供综合性护理服务,以协助病人快速转诊。新加坡已初步以电子病历交换系统连接所有公立医院、综合诊所和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
基层医疗包含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两大部分。新加坡实行严格的双层双向转诊政策,通过先诊所,再医院的方式,覆蓋了国民绝大部分的医疗需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