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截稿较早,新加坡疫情数据今晚更新。
本期报道主要内容:
一、奥密克戎来袭,如临大敌,重新收紧防疫要求
二、认识奥密克戎特性,建立屏障,恢复逐步开放
三、 中国专家:奥密克戎致病力低,尚无后遗症证据
四、新加坡开放的关键一:疫苗保护与医疗资源
五、新加坡开放的关键二:社会互信
六、新加坡开放的关键三:循序渐进,不求一步到位
从奥密克戎登陆新加坡到今天,整整过去了一年。
从最早的如临大敌,到现在的如常生活。这一年,是怎么过来的?
我认为,这几个方面很重要:
一、在医学上,建立疫苗保护,尤其高风险人群如年长者和长期基础病病患,并通过医疗分级和居家康复,保障医疗资源充足
二、建立社会互信,信任医疗体系能力,信任彼此,邻居阳性也不怕,自己轻症不上医院
三、循序渐进,不求一步到位解封,只求稳妥,不求速成
一年前的今天
奥密克戎,它来了
让我们回到一年前。
2021年12月1日,两名从南非约翰内斯堡乘搭新航SQ479航班的乘客,一个是44岁的新加坡永久居民,另一个是41岁的新加坡公民。两人行前检测结果阴性,抵达新加坡之后检测阳性,判断为奥密克戎感染。
两人皆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出现咳嗽和咽痒症状。
这应该是最早出现在新加坡的境外输入奥密克戎病例,今天刚好满一年。
一个星期之后,12月8日,新加坡樟宜机场一名24岁客服人员在接受定期检测时,阳性,感染奥密克戎。这是新加坡第一起奥密克戎本土病例。
奥密克戎,它来了。
当时,离李显龙宣布新加坡不再执行清零政策才仅仅两个月。他说,新加坡在疫情初期采取“清零”策略是正确的,避免出现大规模死亡病例。
然而,德尔塔的出现却改变了整个局面。德尔塔传染力很强,突破了安全防疫措施,“清零”已经不再现实。我们必须调整心态,不需要对病毒感到恐惧,98%感染者能自行康复,2%出现重症,0.2%病逝或必须入住加护病房。
因此,新加坡必须调整策略,必须达到防疫新常态,把新增病例控制在每日数百起,同时保证医院能如常运作,人们生活能恢复正常,人们可以聚会,“大家心里不会再感到担忧或怪怪的”。
奥密克戎来袭
新加坡如临大敌
重新收紧防疫要求
2021年12月初的新加坡,德尔塔波虽然在收尾阶段,每天仍有六七百起新增确诊病例,新加坡实施低风险人群居家隔离、居家康复已经有小几个月时间。
到了12月14日,新加坡累计奥密克戎病例16起,14起为境外输入,2起为本土病例,所有16起皆是已经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皆是无症状或轻症。
新加坡卫生部通报,奥密克戎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蔓延,新加坡爆发本土疫情只是时间问题。为了遏制奥密克戎在新加坡的蔓延速度,当局宣布一系列措施,包括:加紧疫苗加强针的接种、给医院ICU病房和普通隔离病房增容、未接种疫苗的不可参与大型活动等等。
由于奥密克戎传播力比德尔塔强,而且重症率尚未可知,以防万一,尽管早前德尔塔波已经启动了居家隔离、居家康复,但是,如果是确诊奥密克戎的,仍须官方安排隔离和住院。
不曾想,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12月26日,新加坡卫生部通报,临床数据显示,奥密克戎虽然传播力比德尔塔强,但是致病力弱,而且,现有疫苗仍能提供重症和死亡保护。
因此,从12月27日起,降低风险等级和要求,奥密克戎病患亦可居家隔离、居家康复。
同时,继续开放边境,恢复国际交流。
《环球时报》发文:
中国国内科研团队证实
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
关于奥密克戎致病力弱的判断,中国专家也给予认同。《环球时报》2022年12月1日报道,最近武汉大学在一项研究中表明新冠的变异毒株相比于原始毒株,其危险性已大大降低。
中国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表示,他的研究团队在多组小鼠感染模型对比实验中发现,奥密克戎感染肺细胞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复制速度也比原始毒株低十倍以上。
这意味着相对于原始新冠毒株,奥密克戎此类变异病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经大幅下降,尤其是对于已经接种的普通人而言,其危害性已大大降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