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社報導,現行《民法》規定計算年齡以周歲為準,但韓國民間流行按虛歲算年齡,部分法律按照虛歲減一的實歲計算。因此至今計齡標準不一,導致不少行政服務混亂。此次修法規定,民法﹑商法等規範私權關係的法律和行政領域,統一採用從零算起的周歲標準計算年齡。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韓國有3種計算年齡的現行方法。1962年以來,在大多數法律定義和行政程序中,使用國際計數系統,使用個人的出生日期。
韓國還有另一種官方的年齡計算方式,即嬰兒出生時為0歲,每年1月1日增加一歲。根據這一方法,2020年12月出生的嬰兒到2022年1月將滿2歲,儘管他們直到2022年12月才能正式滿2歲。
這一方法主要用於為影響很大比例人口的法律領域確定法定年齡,包括服兵役或界定需要保護免受虐待的青少年的年齡。
第3種是「韓國年齡」的計算方法。這種方法更典型地被社會上的每個人使用,即每個人在出生時自動滿一歲,在新年那天長大一歲,不論他們的出生日期落在幾時。
弄清年齡比知道名字還重要
對一些人來說,年齡可能只是一個數字,但在韓國,年齡至關重要。高麗大學韓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申智英(音譯)告訴BBC:「對韓國人來說,在社會環境中,弄清楚某人是否比自己年長,比知道某人的名字還要重要。在選擇如何稱呼這個人以及所需的敬語或頭銜時,這是必不可少的。」
韓國的年齡計算,傳統起源於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但韓國被認為是唯一一個仍普遍以這種方式計算年齡的國家。
漢城大學法律與政策教授金恩珠(音譯)說:「全球化使韓國人更加了解了國際年齡。這對年輕人產生了影響,因為他們覺得韓國人因為(這些計數體系)受到了嘲笑。」
但除了嘲笑,這些政策也對韓國人產生了切實的影響。例如一些父母試圖欺騙出生登記系統,因為他們擔心12月出生的孩子在學校會處於不利地位,進而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加被動。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衛生部門交替使用國際年齡和「韓國年齡」來設定接種疫苗的年齡,導致了很大的混亂。這也促使一些人呼籲將年齡標準化。
不太可能很快停用「韓國年齡」
這並非韓國官員第一次試圖提出統一的年齡計算方法。2019年和2021年,也有兩名議員提出了類似的法案,但未能在國會上簽署成為法律。
雖然從行政角度上贊同這一方案,但專家們對新措施對韓國社會的意義存在分歧。檀國大學東方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張玉成(音譯)告訴BBC,「韓國年齡」是傳統的反映。
他說:「我們的社會似乎不太擔心放棄傳統的問題。我們是否面臨著放棄自己的獨特性和文化,變得更加單調的風險?」
但他們都同意的一件事是,即便國際年齡被採納,無論是官方還是非官方人士,都不太可能很快就停用「韓國年齡」。
追蹤東方日報社交平台 Telegram_logo
追看熱門新聞資訊,請下載東方日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