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赐予的精神力量——梁巧珍专访

2022-12-10     缘分     13786

戏剧赐予的精神力量——梁巧珍专访

戏剧赐予的精神力量——梁巧珍专访

梁巧珍

第一次见到戏剧界和舞蹈界前辈梁巧珍,马上感觉到她那股火力充沛的激情。她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滔滔不绝的说话,不像是位已经是82岁的人。梁巧珍是新加坡少有的舞蹈、话剧、电视剧、歌唱集聚一身的四栖演员。演出戏剧家林晨导演的戏、参加音乐家李豪指挥的声乐演唱,和舞蹈家黄天能合作多次。哪里来那么大的冲劲与活力?也许就是因为从小遭遇逆境,反而激励了这个穷苦的孩子,拥有积极心态去面对困难,把握一切机会寻找她的生命意义。

母亲在梁巧珍年幼时不幸逝世,父亲为三餐奔波。家里没有玩具,能量满满的小女孩,经常跑到住家附近天福宫旁边的八角楼,这个地方是当时的崇福小学。在那里,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颜宝英。年仅13岁的梁巧珍在天福宫的天井看着颜老师教导一群小朋友学习舞蹈。轻快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她感到很有兴趣,但只能远观,无缘参与。直到有一天,颜老师注意到这位常在远处静静看着排练的女孩,就问她是否有兴趣参加。“可是,我是养正小学的学生,可以参加崇福学校的活动吗?”想不到颜老师给她一个令她兴奋不已的答案:“当然欢迎你呀!”在颜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开启了梁巧珍的舞蹈人生。第一个参演节目是在快乐世界体育馆为南洋大学筹款的晚会上呈献的《荷花舞》。不久后,又参与了工商校友会为南洋大学筹款的演出,扮演的是《采茶扑蝶》里的采茶姑娘。

梁巧珍得到婶婶的帮助,寄住在她家,便从养正小学转到南洋小学就读。这个新环境,也是小姑娘生命的转折点,给了她之后进入了南洋女子中学校的机会。南中教会她乐观开朗,领略读书的乐趣。求学时,梁巧珍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二位恩师:李豪。李豪老师看她有音乐天赋,于是就邀请她加入李豪合唱团。更重要的是,李豪老师也告诉她,人生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遭遇挫折时要有化解能力,冲破障碍,继续向前。后来她因为在人民协会文化组担任主任,工作忙碌,向李豪老师请假。一直到1985年,李豪合唱团应中国音乐家协会邀请到中国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巡回演出,她才重新归队。李豪老师给她的任务是担任马来组曲的领唱,并教导大家表演唱。“李豪老师爱护学生,给我这个机会随她万里行,不止让我在艺术上有长进,发挥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体验到文化交流的广阔天地。”

戏剧赐予的精神力量——梁巧珍专访

李豪老师见梁巧珍(前排左四)有音乐天赋,邀请她参加李豪合唱团

走进艺术剧场

梁巧珍在1961年参加新加坡艺术剧场林晨导演的《女子公寓》。艺术剧场当时有和她年龄相仿的青年,更有许多资深的导演、演员、设计人才,人人满腹知识而恢廓大度,团队精神浓厚。浓浓的团队精神,同心若金。在这里,她参加活动前后十七年。梁巧珍在艺术剧场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三位恩师:林晨。她的第一个戏是1961年演出的于玲编剧、林晨导演的《女子公寓》。梁巧珍回忆道:“林晨在排练场上那种为着培养演员而完全专注的精神,就像黑夜里的火炬,令人崇敬。他给演员分析剧情、戏剧情境。林导让演员根据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走台位和演戏。如果有不妥的时候,他才会给建议。这种方法,演员成长得更快。”

接下来几年,只因有新的机缘,梁巧珍在舞蹈界活跃起来。

南洋女中的学姐吴素妮1957年从英国学成归来,在圣安德烈教堂二楼开办芭蕾舞班。她跟着堂姐梁国辉去看热闹。吴素妮老师认为梁巧珍颇有天分,在1958年成立新加坡芭蕾舞学院时,让她只需缴交半价的学费学习。至今梁巧珍仍旧十分感激这位引她入门的恩师。第二年,当时年仅19岁的她,被一位贵人推荐,参加了由人民协会主办的青年领袖训练班。同年,梁巧珍受邀在南洋大学学生演出、为南大筹款的小舞剧《阿里与法蒂玛》担任编导与女主角。翌年《阿里与法蒂玛》入选文化部主办的“国际之夜”,改名《幸福的戒指》重演。在文化部郭颜开主任的帮助下,请了Zubir Said(新加坡国歌作曲者)为舞剧作曲,大大提高了演出质量。

“人民联欢之夜”点亮舞蹈火种

“原本我在人民协会文化组工作,却在不久后便调到文化部,在郭颜开领导的文化活动组担任组织秘书。郭颜开南洋大学毕业后加入文化部,在第一任文化部长拉惹勒南领导推进文化认同的群众文化运动中,担任文化活动的负责人。我很庆幸,参与了文化部推出的200多场‘人民联欢之夜’(Aneka Ragam Rakyat),在新加坡各个角落巡演的组织工作。起初,在安排节目上碰到了一连串的问题。例如:去哪里找那么多人和团体来表演?哪里有场地可以表演?表演什么节目?”郭颜开说:“梁巧珍身在行政部门,她要执行的是组织演出。对她这样的内行人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然而安排表演节目,要走基层,游说文艺团体、学校、校友会、民间团体等积极参与,劳心又劳力。但她有热情,工作勤奋,表现很好。”在植物园首演成功后,越来越多团体逐渐认同“人民联欢之夜”的演出形式和演出目的,一场多民族合演的演出一场比一场成功。

戏剧赐予的精神力量——梁巧珍专访

1960年,“人民联欢之夜”下乡演出前梁巧珍与印度舞蹈家巴斯卡(右)合影

在工作中,她和各民族舞蹈相遇并擦出了火花。她受邀参加爱同校友会和崇福校友会等团体的演出。“当时校友会有一个很棒的华乐团。我们从当时一部中国舞蹈电影《百凤朝阳》学来的《孔雀舞》(金明编导),有校友会的华乐团现场伴奏,我们表演时特别有劲,观众也强烈感受美好的舞乐相结合的美。校友会里的黄天能和邱崇德,才华横溢,排演了原创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65年首演,非常受欢迎。有学者说:‘舞与剧的完美结合,奠定了它成为我国华族舞蹈史上一部有里程碑意义作品的地位。’[1]之后,校友会演出的另一部舞剧《抢亲》,我还在很多年后受陈明菊老师邀请,把《抢亲》传授给南洋初级学院学生,在该院《戏剧之夜》演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