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坡这么多年,
我对组屋区的印象,
一直停留在:
走廊上堆满杂物、
图片来自:海峡时报
衣物+儿童车、
图片来自HWZ Forum
举头有神明、
Image adapted from (L-R): Writers Brew & Libby Fu
低头花草香、
喧嚣嘈杂的咖啡店、
图片来自ASIAONE
还有我最喜欢的游乐场:
但如果组屋建在墓地旁,开窗可见,你敢住?
根据 The Edge Property 的调查数据显示,位于荷兰道大牌 5、6和32号组屋,以及英联邦大道大牌7 和 7A号组屋,由于毗邻应和会馆的客家人墓园,五房式组屋相较于距离墓地较远的组屋便宜高达5.5%,而四房式则便宜2.3%左右。
下图为英联邦大道7A组屋的顶楼风景:
再从荷兰道大牌 32号 的视角眺望一下:
下南洋的客家人
这片坐落在组屋区旁的墓园名为“双龙山嘉应五属义祠公墓”,是新加坡保留的最后一处客家人墓地,由客家宗族应和会馆(Ying Fo Fui Kun)所建。
应和会馆创立于1822年,位于市中心直落亚逸街98号,由来自广东省嘉应县五个地区(梅县, 兴宁, 五华, 平远, 蕉岭等)的客家移民成立。
1887年,应和会馆为客家同乡及其亲属们买下这块原本占地40公顷的地皮建祖庙和公墓。
祖庙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设计,屋顶铺有砖瓦,并在正厅设有空井以调节温度。庙前的半月池塘充分展现了风水元素,主殿后的祭坛上摆着“五星石”,客家人相信它汇聚著神秘的力量。
客家人
新加坡大约有75%华族人口,其中41%是福建华人、21%为潮州华人、广府华人15.4%、客家华人7.9%、海南华人6.7%、福州1.9%、兴化0.9%,剩余为其他籍贯。而东南亚约有近300万客家华人,其中印尼占一半数量,新加坡有大约20万。
早期客家人聚集在如今的桥北路和桥南路一带,女性从事建筑工地工作,类似“红头巾”广东女工,但客家人佩戴黑色头巾。也有不少客家人经营药材生意、眼镜行和当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