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否認的是,14億人口大國疫情復燃,確實已對原本已稍微走出冠病陰霾的世界形成一種溢出效應。
上周,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原本還一度表示,他對明年某個時候宣布冠病不再是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抱有希望。
將冠病的「PHEIC」標籤移除,可謂意義重大。這意味著從2020年1月開始逐漸肆虐全球的冠病疫情抵達轉折點,對全球公衛的威脅不若以往巨大。
但中國疫情的發展,似乎已給這番希望澆了冷水。世衛、各國政府及專家紛紛對中國疫情表示擔憂。
譚德賽的口風也從上周的樂觀,轉為如今的不安。
他昨日(21日)表示,由於越來越多嚴重疾病的消息傳出,世衛非常關注中國疫情的變化,並強調該組織需要得到當地冠病嚴重程度、住院率及加護病房需求等更詳細的資料,以對中國疫情作全盤性評估。
目前,中國每日公布官方確診數據普遍遭質疑無法反映全貌。當局21日通報的全國感染數僅3000餘宗,和中國社媒上「陽陽不絕」的現況,顯然是兩個平行世界。
寥寥數例冠病死亡案例,對比全國多地殯儀館、火化場工作量劇增的現象,也讓外界質疑相關數據是否失真。
中國當局最近還宣布收窄冠病死亡病例的定義,只有死於呼吸衰竭才算數,都讓外界擔憂中國的真實狀況是否可能遠比官方宣稱的嚴重?
路透社報道,歐美國家的官員也擔心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新一波疫情,可能對全球經濟和供應鏈造成衝擊,因此正在想方設法尋求管道協助中國應對危機。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20日更進一步表明,美國願意向中國提供疫苗。
目前,中國主要使用該國研發的國藥及科興等幾款疫苗。但已獲大部分國家採用,且被認為效力更高的mRNA疫苗,卻始終不獲北京當局核准使用。
無論如何,一些分析指出,由於中國長期大力推廣國產疫苗,並曾大肆宣揚中國體制應對疫情的優越性,要拉下面子接受西方援助,恐怕希望不大。
在有不少中國人旅居的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等地,乃至澳洲部分地區,班納杜等非處方退燒、止咳和治感冒藥品皆出現了搶購熱潮,供貨緊張。
綜合《新明日報》和亞洲新聞台等媒體報道,不少居住在本地的中國公民大量掃貨,將相關藥品寄給中國的家人及朋友。
這導致一些零售藥房的班納杜藥品陸續斷貨。其中,屈臣氏更祭出每名顧客限購六盒班納杜的措施。
位於珍珠坊的幾家物流公司排起了長長人龍,隊伍中大部分都是買藥準備寄回老家的中國遊子。
本地藥品的缺貨現象,迫使新加坡衛生部昨日(21日)出面呼籲,公眾應適量購買足夠自己服用的分量,以免浪費。
台灣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邱建強直言,根據全台各藥局的回報,大量購買者多為中國大陸配偶和台商。
台灣當局因此出面呼籲民眾理性購買,並勸請民眾勿大量轉寄國外。
台灣防疫指揮官王必勝甚至不排除,若之後搶藥情形嚴重,當局或會考慮管制購買數量。
類似的搶藥潮亦在和中國大陸毗鄰的香港與澳門上演。
據報道,香港的感冒藥如班納杜和「幸福傷風素」出現短缺,澳門則是抗原檢測試劑、連花清瘟等防疫物資奇缺,感冒退燒藥也被掃購一空。
在澳洲墨爾本最大華人社區之一的博士山,也有藥劑師聲稱,當地幾家藥店的班納杜皆已售罄。
據悉,這相信是澳洲華人近日開始「曲線救國」,把班納杜寄回中國給家人朋友所致。
已有不少分析指出,中國的防疫轉向過於倉促,在疫苗接種普及、醫療體系及藥物儲備等方面都明顯準備不足。
對世上其他已逐漸走出冠病陰霾的國家而言,此刻也只能祈禱中國早日從本波疫情脫身,避免可能隨之衍生的溢出效應,別讓全球再度「夢回」疫情來襲的那段艱難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