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17岁的尤索夫只身由孟加拉的乡村,来到新加坡打工。(黎晓昕制图)
作者 叶孝忠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生命中的第一次。
15年前,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17岁的尤索夫只身由孟加拉的乡村,来到新加坡打工。他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那么密集的高楼建筑,第一次要走上几十米高的鹰架,吓坏他了。
那第一次终究要习惯,甚至成为日常,如无法甩掉的命运。
15年,一晃眼,他现在却成了一家孟加拉餐厅的主厨。他不止一次说,能在厨房里工作当厨师,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 (蚁粉若心急想先看视频,可跳至文末~)
厨房让尤索夫感觉最自在。(叶孝忠摄)
根据新加坡人力部公布的2022年数据,我国共有约36万9400名持有工作准证,并在本地从事建筑业、海事船厂业等的半熟练劳工。其中,建筑业就聘请了不少来自南亚的客工。
由建筑客工转型为餐厅主厨,需要多少运气?梦想在机缘巧合之下成真了,现在回想,是祸福相依吗?
如果没有疫情,或许尤索夫还会待在建筑公司里。
尤索夫喜欢烹饪,但在保守的孟加拉国,家里厨房是属于女人的天地(男人只能到餐厅当厨师)。他到了新加坡,通过YouTube学习孟加拉菜的做法。尤索夫说:
“过去的老板尝试了我的手艺,就让我在公司的小型聚会和活动上,做家乡菜给同胞吃。现在一些顾客总和我说,我做的孟加拉菜很有家乡的味道,我就很高兴。我唯一的爱好是烹饪,现在它是我的工作。我很满足。”
一些新加坡老板会请员工到尤索夫上班的餐厅里享受更美味的孟加拉食物。(叶孝忠摄)
原本从事半导体生意的新加坡商人林文健,因为疫情的关系,无法往中国和泰国跑,生意大受影响。他在人力部找到一份兼职工作,帮助处理客工的日常所需,包括给客工派送食物,他也因此第一次尝试到孟加拉食物,也认识到它和印度食物的不同。
林文健告诉红蚂蚁:
“和本地或印度咖喱比较,孟加拉人吃的咖喱比较干,也适合用来下饭,这种炖煮的方式称为Bhuna。在本地,印度食物较为常见,因此本地孟加拉客工大多吃的是印度餐食。本地人对印度和孟加拉往往分不清楚,觉得都是咖喱,其实他们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很不一样,吃的食物也自然有区别。”
去年8月,林文健到朋友的建筑公司参加活动,热爱烹饪的尤索夫刚好负责准备当天的餐食,那是他第一次尝试到地道好吃且新鲜出炉的孟加拉美食。
孟加拉人吃的咖喱比较干。(叶孝忠摄)
有生意头脑的文健和尤索夫商量,看看如何能将这变成一门生意。他在工业区的咖啡店开了家主打优质孟加拉美食的档口Bangla Lim。
这名字象征了他和孟加拉国之间的缘分,虽然至今文健都未曾踏足孟加拉国。
开业不久后,文健才发现根据我国餐饮业的条规条例,持有工作准证的孟加拉人不能在小贩中心和咖啡店担任厨师的工作。于是他只好找新店面,加大投资,并提高尤索夫的薪水,帮他申请合适的工作准证。
他后来在芽笼开了一家同名的孟加拉餐厅,获得不少媒体关注,一些老师还把学生带到餐厅,让他们多了解孟加拉文化。
新加坡的老师有时会把学生带到Bangla Lim餐厅,让他们更了解孟加拉客工的生活状况及孟加拉文化。蓝衣者为餐厅老板林文健。(叶孝忠摄)
本地学生在学校食堂里买了饮料,并写上感谢便条,放在Bangla Lim餐厅里让客工免费享用这份心意。(叶孝忠摄)
由于芽笼餐厅只是短期租约的试水之作,他目前已经在孟加拉人聚集的德斯加路物色好新店面,装修后打算明年开业。趁著空档,已经五六年没回家并且早已经过了当地适婚年龄的尤索夫,现在正在家乡筹备婚礼,迈入人生的另一阶段。
美食,是客工们接近家乡的一种途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