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論」挑起華裔情緒 時評:馬哈迪跳不出種族框架

2021-12-13

高齡96歲的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日前推出全新著作《捕捉希望:為新馬來西亞繼續奮鬥》,然而一向直言不諱的馬哈迪這次又因「筷子論」再次挑起種族情緒,引起華裔非議。

究竟馬哈迪「筷子論」目的何在?難道大馬華裔不使用筷子就能成為真正的「馬來西亞人」嗎?

大馬時事評論員陳亞才接受《亞視新聞東南亞》訪問時說,馬哈迪依舊跳不出種族的框框,他發表「筷子論」只是把他內心的核心想法說出來,並非口誤,也不是心直口快,這只會讓人再次確認馬哈迪是怎樣的人,本身的理念是什麼?

「我相信,他知道同化言論發表後會引起一定的反彈,但他顯然不在意,他還是照講,代表這是他的核心想法,並非口誤,沒有講錯話。」

《馬來人的困境》 (The Malay Dilemma),是馬哈迪於1970年所著的一本具爭議性的書,這本書用種族的角度分析了馬來西亞的歷史與政治。(圖:網際網路)

陳亞才表示,馬哈迪從過去年輕時發表《馬來人的困境》(1970年著作),做首相20年多年以來所提及的「2020年宏願」,令當時好多人對馬哈迪「寄以厚望」,認為他應該是個「政治家」並非「政客」(搞政治投機、玩弄政治權術的人),因為馬哈迪雄才大略,具國際宏觀思維。

「但是,當來到族群方面,馬哈迪是相當保守和種族主義者,(『筷子論』)看起來相當是他的一貫言論作風。」

他認為,馬哈迪將這番言論撰寫進書籍內是經過一番思量的過程,不是隨口而言,簡單來講,這代表了他本身的想法。

「我個人覺得,從整體上來看,他的確相當代表馬哈迪的說法,他在鞏固、加強捍衛馬來人社會、馬來人特權的思想。」

陳亞才:馬哈迪沒有打算隱退 陳亞才指稱,特別在這段時期,馬哈迪參與希盟組織政府後再退出,看似馬哈迪在馬來社會的形象有引起了一定的爭議,因此他要搶回馬來人「捍衛者」的角色和地位。

距離大馬下屆全國大選最多還有一年余的時間,陳亞才認為,馬哈迪沒有打算要隱退,想要繼續東山再起,並在黨內扮演非常積極的角色。

「他在爭取尤其是在馬來社會的歷史地位,他寧可選擇做捍衛馬來人特權的領袖,而不是選擇做公平對待全民特權的領袖。」

他甚至預測,馬哈迪會在來屆大選繼續出戰,領導祖國鬥士黨(Parti Pejuang Tanah Air)征戰,若有機會的話,馬哈迪也想繼續做大馬首相。

從這番「筷子同化論」的言論一出,可見馬哈迪會把該黨的支持的力量壓在傳統馬來人選區上,而在城市特別是華裔選區,這番「倒米」、不友善的動作並不討好華裔選民。

他稱,過去馬哈迪任相20多年,不能說他不了解非馬來人的感受,非馬來人不公平的對待可說是人為因素造成,也可指是首相在政策上的偏差。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推出的新書回憶錄將在12月12日上架。(圖:亞視新聞東南亞) 「筷子」已經是全球化的餐具 究竟筷子對於華人的意義是什麼?馬哈迪所謂用筷子就不能成為「馬來西亞人」的論調可能嗎?

陳亞才說,在馬來亞於1957年獨立後在本土出生的人都是道地的「馬來西亞人」,這些人如今已在馬生活超過60年。

他認為:「同化政策要求融入馬來社會的說法,一來不合理,二來不可能,大馬華裔不可能放棄自己的種族文化。」

再來,他不認同使用筷子是中國化的論調,因為如今使用「筷子」已全球化,並已經產生相互影響。

他舉例,在一般政治場合,可看到男士穿西裝,但我們不會把西裝當作是西方服裝文化,因它已是全球化的服裝著裝。

「筷子一開始是華人種族象徵,但後來已變成公共的用餐工具之一,就如我們會在不同的場合使用湯匙刀叉。」

他指稱,就如在清真點心店,馬來人會嘗試使用筷子夾點心食物,我們不能說他們並非巫裔,同樣的,筷子也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使用。

「使用筷子也不影響做馬來西亞人,不論你用手還是用刀叉,我們不能用此來衡量大馬的特徵,不能把它扭轉成為大馬單一的文化特徵。」

筷子論調影響大馬形象 另一方面,馬哈迪一向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國際地位和聲望,每每發表的言論,會在國際上引起一定的關注和議論。

針對馬哈迪此番言論,陳亞才認為,此番「同化論」的論調並不新奇,過去也曾提過,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力。

他也補充,這也要視乎個別國家而論,特別是伊斯蘭國。

大馬國產威士忌Timah風波延伸到國會上議院。(圖:Timah Whiskey 面子書) 詢及大馬近來不時都會有些趨於極端性的言論,如酒牌政策和Timah烈酒改名課題等,此舉看似將把大馬社會氛圍推向保守格局,這對國際尤其是外資而言,又會有如何的觀感?

對此,陳亞才表示,大馬首相依斯邁沙比里提倡「大馬一家」理念,促進各民族和諧相處,對於所謂的極端或種族言論,如馬哈迪「筷子論」,和Timah烈酒改名風波都是政治人物特意的炒作行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他說:「一些大馬政治人物把『Fatimah』(女子名稱)強硬拉扯成『Timah』的說法根本是莫名其妙,在大馬長大的人不會誤解Timah的意思,他們硬要把Timah強扯起來,根本是別有用心。」

他認為,感覺上,大馬政治領袖想加強大馬伊斯蘭化的形象和印象,會讓一些外資感到擔心。

「外資對於太多的政治干預,特別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干預,會對大馬特別在形象和印象上大受影響。」

極端言論出現,全國大選要到了 他指稱,馬哈迪有他自己的議程,華人應該明確並理直氣壯地表明不認同他的說法,華人不會不放棄種族特徵和文化,在這多元種族的大馬社會裡,反而更要爭取各族群的民族特徵。

「更遺憾的是,任相二十多年來的馬哈迪還是走不出種族的框框。」

他認為,大馬會出現極端的種族言論,一方面是因為政治因素,特別是大馬全國選舉要到了,尤其是一些政治領袖為了爭取支持,寧可犧牲一些種族的支持而選擇發表極端的種族言論。

陳亞才表示,要突破種族隔閡,大馬就要加強多元種族的直接溝通和交流,避免政治人物從中分化族群,以達到對方的政治目的。

「各族要直接溝通交流,甚至在一些事情上一起合作,減少彼此的猜疑和矛盾。」


相关文章

  • 法新社:緬軍空襲學校 20名兒童和兩教師喪命
  • 當和事佬調解失敗 泰國男子慘遭槍殺
  • 菲律賓今天舉行中期選舉 兩大政治家族激烈競爭
  • 泰國迎來夏季風暴 全國80%地區將下暴雨
  • 泰國國家審計署大樓搜救行動正式結束
  • 獅城留學中國富二代自導自演綁架勒索案 兩人被控上庭不認罪
  • 子女反對外出工作 泰婦疑情緒低落跳塘身亡
  • 泰國冠病病例持續增加 上周死亡人數增加一倍
  • 馬國警方聯邦後備隊羅厘與載石羅厘相撞 羅厘側翻十人死亡